文/ 王瑋彤 中心助理研究員
王瑞庚 中心助理研究員
空氣污染微型監測成為一股新興趨勢,目前臺灣的政府部門、產業界、第三部門、民間均注意到此種監測模式,而且已有投入實作的案例(見表1)。最早是2010年到2012年間臺大地理系執行的國科會委託研究計畫,然其試點範圍僅限於羅斯福路、辛亥路等臺大校園周圍;直到2015年環保署委託暨南大學執行南投埔里地區PM2.5監測系統及推動空氣污染防制志工制度計畫,才有廣至各縣市的微型監測布點成果。2015年到2016年間,尚有環保署自行派遣人員隨隊宗教慶典監測PM2.5、科技廠商研發空氣盒子、民間社群開發感測網絡系統等行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發起者屬性,空氣盒子、雲嘉嘉空氣盒子、LASS環境感測器網絡系統均是由企業或私人研發,又串聯政府及一般民眾廣布監測點,並將監測數據放上g0v零時政府的零時空汙觀測網。[註1]這種民間創建之微型監測和開放資訊平台的強力結合,反映出臺灣作為全球資訊與通信產業(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重要地區,過去數十年間累積的不僅是研發技術與設備,更培育眾多業界人才(陳信宏、王蒞君、陳春秀、佘蘭妮,2011)。而當這股能量注入環境監測的領域時,發展潛力可期。
表1:臺灣空氣污染微型監測實作案例
發起者屬性 | 官方 | 民間 | ||||
名稱 | 台北市區微型空氣品質監測網 | 南投埔里地區PM2.5監測系統及推動空氣污染防制志工制度計畫 | 媽祖繞境在地空氣品質即時地圖 | 【開源公益專案】LASS環境感測器網路系統 | 空氣盒子 | 雲嘉嘉空氣盒子 |
時間 | 2010-2012 | 2015- | 2016 | 2015- | 2016- | 2016- |
建置數量 | 84個節點 | 目前共135個監測點 | 1台戶外式懸浮微粒質量濃度自動監測儀(摩托車裝設)與4台微型感測器(人員配備) | 目前約上百個偵測點 | 目前約上千個偵測點 | 目前約上百個偵測點 |
執行者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現更名為科技部)委託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執行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執行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創始人哈爸、中研院陳伶志副研究員、LASS團隊 | 訊舟科技、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臺北市政府、新北市政府、臺中市政府、臺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 | 華碩雲端、研揚科技、嘉義市政府、嘉義縣政府、雲林縣政府 |
協作者 | 南投縣政府環保局與教育處、彰化縣政府教育處與環保局、斗六市公所、高雄市教育局、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暨南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 | g0v零時政府 | g0v零時政府 | |||
監測範圍 | 臺北市基隆路段、辛亥路段、臺大校園 | 以南投縣埔里鎮為示範地區,現已擴至南投縣、高雄市、雲林縣、新竹市、彰化縣、臺中市 | 隨著遶境路線近距離監測 | 全臺灣 | 全臺灣 | 雲嘉地區 |
監測項目 | CO、PM、溫度、濕度、大氣壓力、風速、風向 | PM10、PM2.5、濕度、照度、溫度 | PM2.5 | PM2.5、溫度、濕度 | PM2.5、溫度、濕度 | PM2.5、溫度、濕度 |
成果展現 | 台北市區微型空氣品質監測網 | 南投埔里地區PM2.5監測系統及推動空氣污染防制志工制度計畫 | 媽祖繞境在地空氣品質即時地圖 | 空氣盒子 零時空汙觀測網 |
雲嘉嘉空氣盒子 |
資料來源:參照各案例釋出之成果報告或網站,本研究自行繪製。
奠基於現階段開發成果,微型監測的優點是包括公部門、私部門、第三部門、公民都能以低成本進入參與,並分享訊息於開放資訊平台。尤其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從單方面接收官方資訊到主動參與、實際操作、交換資訊,其中的轉換象徵著「公民科學」的抬頭。公民科學一詞以Alan Irwin(1995:xi)對其的系統性定義,指謂一種能滿足公民認知與需求,並且由公民發展並建立起來的科學。
以微型監測而言,民眾可以透過自行檢測獲得周遭空氣品質資訊、提高警覺並採取保護措施,甚至以此遊說政府改變政策或法規標準,反映的即是不再由政府或專家壟斷科學資訊的公民科學精髓。荷蘭阿姆斯特丹的Smart Citizen Kit計畫的經驗[註2],即將技術賦權(technology empowerment)視為創造出學會運用政治聲音並激勵參與的智能公民的關鍵因子,並對智能公民抱有三項期待:採取個人行動;喚起對於自身行動可以影響空氣品質的認知;提高政治聲音(Nijman, 2014:40)。
日前環保署已規劃「環境品質感測物聯網發展布建及執法應用計畫」,預計在2017到2020年之間透過精進空品感測器效能並開發不同場域各類裝置、建置空品感測器認證平臺並建立維護品保制度、布設約10,200個空氣品質感測點並逐步各物聯網系統整合、開發空品大數據蒐集管理及智慧應用資訊系統,建構全國空氣品質感測物聯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6:34)。此種多階層監測體系中的智慧城鄉空品物聯網及智慧社區空品點、市民空品感測器,即為可望彌補國家級和區域性測站網不足的重點規劃部分(圖1)。
空氣污染微型監測有望在國家政策的力推之上,帶動更多的公民參與,資訊公開也能賦予地方居民參與空污治理的基本風險知識基礎。此外,就政府管制的立場而言,如何提升微型監測的準確度,並整合資訊情報,強化政府管制定點、移動、面污染源的正當性,對於促進未來空氣品質提升,特別是PM2.5濃度的改善將值得期待。
圖1:多階層的全國空氣品質監測體系
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6:7。
相關文章:
臺灣空氣污染微型監測之現行建置盤點(二):比較官方測站與微型監測
註解:
(1) g0v零時政府之詳細資訊請參考官方網站:http://g0v.tw/。簡言之,g0v最初由一群網路及軟體業界程式開發設計的工程師及駭客高手組成,其後陸續有 NGO、NPO、學生、新聞工作者、藝術視覺影像工作者等各方人士加入,社群目的是開發公民參與社會的資訊平台與工具,幫助公民更確實瞭解政府運作、快速瞭解議題、不被媒體壟斷,藉此有效監督政府並化為參與行動,目前也已經創造豐碩的開放資料成果。
(2) 智慧市民感測裝置(Smart Citizen Kit,簡稱SCK)是由歐盟贊助推動的一項智慧城市計畫,阿姆斯特丹在2014年3月發表了第一版市民感測裝置,提供免費的感測裝置讓市民帶回家。參與計畫的市民只要將感測裝置裝在自家屋外的陽臺或窗戶後,這個智慧硬體套件就會自動偵測環境資料,將蒐集到的資料上傳至雲端,並分析所有裝置的資訊(辜騰玉,2015)。
參考文獻:
1.Irwin, A. (1995). Citizen Science: A study of people, expertis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 Routledge.
2.Nijman, H. (2014). Dynamic Roles in Smart City Development-Blurring Boumdaries in Smart City Pilot Projec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wente, Netherlands.
3.陳信宏、王蒞君、陳春秀、佘蘭妮(2011)。〈大放異彩的台灣資通訊產業〉,《科學發展》457:61-66。
4.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6)。〈環境品質感測物聯網發展布建及執法應用計畫〉。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提供。
5.辜騰玉(2015)。〈阿姆斯特丹發放免費IoT裝置,讓市民住家變身大資料感測器〉。iThome:http://www.ithome.com.tw/news/97980。2017/01/13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