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之遠 中國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教授
壹、霧霾天氣對中國的負面衝擊
一、交通中斷:
霧霾天氣導致天氣能見度下降,經常使得主要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因大霧關閉,機場也因能見度低致使航班停航、延誤。中國民航局要求,2014年起,國內十大機場飛北京的航班機長要求具備二類盲降資格,"能在霧霾中起降" [1]。
二、影響民眾正常生活作息:
由於空氣品質惡化,民眾儘量減少外出和戶外停留時間,中小學停止戶外運動,嚴重影響民眾的生活行為[2]。
三、危害民眾身體健康:
PM2.5會危害身體體健康,而霧霾天氣持續會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結膜炎、等短期與長期之疾病[3],導致霧霾期間各醫院人滿為患見表一。2013年1月由綠色和平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佈合作執行之《危險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評估研究》。指出在現有的空氣質量下,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四城市或因PM2.5污染造成的早死人數將達8,500餘人,因早死而導致的經濟損失達68億元人民幣[4]。由於長期空氣品質不好,中國民眾的肺功能僅為歐美民眾的87%[5],見圖一。
表一、PM2.5對健康所造成的短期與長期效應
參考資料: 詹長權,中部空品區細懸浮微粒暴露評估及成因分析期中報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4年3月
四、增加國外移民傾向:
由於大陸空氣品質長期不良,是近年來民眾想要國外移民因素之一。2014年1月22日,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發布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4)》國際人才藍皮書,指出過去一年多,"國內環境問題加劇成為精英及富裕階層移民的重要原因",並認為潛在移民群體集中在35歲至55歲的中產階級。僅在2012年,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四個傳統移民國家獲得永久居留權的中國人數量就超過了14萬[6][7][8]。

五、影響外商投資意願:
霧霾天氣的持續影響到多個經濟部門,包括物流、消費、旅遊等。天氣條件關繫生活舒適度和生產環境,霧霾天氣將影響外資企業在考慮投資時的環境評價[9]。
六、影響國家形象:
中國持續的霧霾天氣,會將PM2.5傳送到日本、韓國、台灣,引發爭議[10][11]。亦造成各國在大陸之派駐人員工作意願低落,對中國環境品質評價甚低,北京霧霾引發外籍人士逃離潮,嚴重影響國際形象[12]。
七、美國使館公佈PM2.5數據,引發數據正確性爭議:
從2011年10月底開始,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每日定時在微博網上公布在使館自行測得的PM2.5數據,因數據顯示空氣質量多與北京官方公布頗有差別,引發對中國環境監測數據真實性論戰[13][14]。
貳、中國對霧霾天氣的因應作為
一、建置並公佈PM2.5監測資訊:
2012年2月國務院要求各地向社會公佈PM2.5的數值。3月中國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新標準增設PM2.5平均濃度限值[15]。
二、環保重點力防PM2.5 :
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2013年1月24日召開的2013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強調PM2.5監測及其污染防治,將作為該年工作的重中之重[16]。

三、於重點城市展開空氣污染監測與發佈:
於2013年1月1日起京津冀、長江三角、珠江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等共74個城市、496個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監測點位,按照空氣質量新標準的要求開展監測,並實時發布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和細顆粒物(PM2.5 )等6項基本項目的監測數據和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指數等資訊[17]。2014年1月28日,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針對霧霾預警信號標準進行了修訂,首次將PM2.5作為發佈預警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日,中央氣象台首次單獨發佈霧霾預警。
四、發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2013年9月12日國務院發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5年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污染天氣要大幅度減少的目標。該行動計劃又稱"國十條",顯示中國大氣污染管理模式由總量管制轉向質量改善、由單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由單一污染源控制向多種污染源綜合防控、由屬地管理向區域聯防聯控的戰略性轉變,亦可謂中國特色的空氣污染防制新戰略[18]。

五、加強霧霾天氣緊急應變措施:
2014年2月環保部發佈《關於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 ,要求各地要將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納入地方人民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實行政府主要負責人負責制[19]。
六、車用柴油年內全面升級:
2014年2月12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議促進車用成品油質量升級,2014年年底前全面供應國四車用柴油[20]。
七、明確責任:
為把改善PM2.5責任分解落實,大氣治污目標考核將建立更加嚴格的獎懲機制,環保部和全國31個省(區、市)簽訂目標責任書。部份地方政府亦發佈《改善空氣質量實施考核評價辦法》,對各區空氣質量改善情況設置明確目標,並將空氣質量納入政府工作考核[21]。
參考文獻:
- 郭超、趙嘉妮、韓旭陽(2013)。民航局:要求飛北京航班機長會盲降並非針對霧霾。新京報(北京) 。2013.12.12取自
- 王偉、白傑戈(2014)。Asian lungs The Blowhard index.。中國廣播網。2014.03.13取自
- 詹長權(2014,03)。《中部空品區細懸浮微粒暴露評估及成因分析期中報告》。台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潘小川、李國星、高婷(2012,12) 。《危險的呼吸—PM2.5的健康危害和經濟損失評估研究》。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Asian lungs The Blowhard index.》Jan 27th 2014 The Economist
- 王輝耀(2014)。《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吳學安(2014)。"環境移民"現象不可等閒視之。法制日報。2014.03.25取自
- 胡鋒(2013)。霧霾天氣助推中國第四次移民潮。前瞻網。2013.12.11取自
- 吳力(2013)。十面霾伏倒逼經濟轉型影響多個產業鏈條。國際商報。2013.01.15取自
- 立行(2013)。中國多地霧霾嚴重「入侵朝鮮半島」 。 BBC中文網。2013.11.02取自
- 孫秀萍、盧昊(2013)。日本多地PM2.5數值超標被認為受中國霧霾殃及。環球時報。2013.02.05取自
- 英媒:北京霧霾引發外籍人士逃離潮。BBC中文網。2013.04.02取自
- 張楠(2012)。中國:外國使館發佈空氣品質資訊違法。美國之音。2012.06.05取自
- 陳婷婷(2012)。上海環保局長稱美領館發佈上海PM2.5值不合法。中國新聞網。2012.06.02.取自
- 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介紹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人民網。2012.03.02取自
- 李禾(2013)。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今年環保重點力防PM2.5。科技日報。2013.01.28取自
- 孫禕(2013)。中國氣象局修訂霾預警標準PM2.5首次成為預警指標。中國氣象報社。2013.01.29取自
- 張明宇(2013)。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中國政府網。2013.06.14取自
- 顧瑞珍(2014)。解讀: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央政府門戶網站www.gov.cn。 新華社。2014年01月24取自
- 國務院:今年年底前將全面供應國四車用柴油。中國行業研究網。2014.02.14取自
- 王珊珊(2014)。環保部與31個省份簽署《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中國新聞網。2014.01.07取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