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2017年臺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氣候行動追蹤評析
工業部門一直是臺灣能源消費與CO2排放量(含電力消費排放)的最大來源,2017年,其產生的CO2排放量約佔全國排放量的50%;其中最主要的貢獻源-石化業,其2016年的能源消費與CO2排放量更佔了工業部門的三成以上。然而,根據IEA的《能源技術展望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17》情境模擬,如欲達到巴黎協定目標,2050年OECD國家的工業部門用煤需求必須較2014年削減至少60%、石油需求量降低50%以上、天然氣削減約34%。此意味著過往長期仰賴化石原料作為能源或進料的石化業及其他高排碳產業,未來在法規或貿易市場上恐將面臨嚴峻的減碳規範,故低碳轉型勢在必行。
因此,本章除了梳理臺灣石化業的發展脈絡與產業特性,指出其面臨的轉型障礙,並引介轉型理論與國際實務經驗,提供排除障礙的可能方向,同時亦從推動產業發展的金融市場角度,介紹「資本綠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如何驅動高排碳產業轉型。然臺灣公有基金在氣候風險資訊揭露以及資金綠化上的作為仍相當不足,長此以往,恐將影響公眾對氣候風險的認知、銀行對低碳創新產業的融資支持,影響產業轉型進程。
15.1 2017年臺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之氣候行動追蹤評析
2017年臺灣十大溫室氣體排放源企業為:台塑石化、中鋼、中龍、台灣化學纖維、台灣塑膠、台積電、中油、南亞塑膠、台泥以及群創光電,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半數為石化產業。十家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約1.04億公噸,約佔當年度工業部門排放量的77.6%,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8.6%。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如今已是各國企業的共識,國際氣候組織與碳CDP於2014年共同成立的國際倡議行動「RE100」正是為此而生。參與RE100的企業成員立下承諾,竭力朝向100%再生能源電力邁進,並將再生能源的使用規劃與其核心商業策略結合。臺灣多數企業在氣候行動上仍落於短期思考,目前僅中油、中鋼、台積電與台泥對再生能源的使用較為積極,且對未來的再生能源目標有較為具體的承諾/規劃,其餘公司的積極度則相對不足或未揭露相關資料。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趨勢,臺灣早在1998年以及後續的各類國家能源、經濟或永續發展會議上,先後提出相關的產業轉型方針,鼓勵整體結構朝向高附加價值、低耗能產業發展。其中,臺灣最主要的耗能產業—石化業是否正確實往低碳轉型的道路上前進?亦或是維持舊有作為、身陷高耗能囹圄難以動彈?本文結合臺灣石化業資料與Wesseling等人的社會技術和創新系統觀點研究,指出臺灣石化業的轉型障礙分別為:「產業結構與網絡阻礙競爭」、「依賴大宗原料市場獲利」、「研發創新不足」,以及「政策法規介入程度不力」,並進一步引介轉型理論,期以新的思維探討石化業轉型,以開啟社會上更多的討論與行動。
Error
Joomla Gallery makes it better. Balbooa.com
過去化石燃料因為主導著人類生活的模式,在投資表現上屬於穩定獲利。《巴黎協定》後,越來愈多的投資基金也開始注意到永續的重要性,這當中也包括許多的政府所屬基金。氣候變遷對於金融體系而言,已是越來越重要的風險因子,而「綠化資本流」強調的正是藉由氣候風險揭露等一系列作為,導正金融資本的投資,降低氣候風險。
同時,調查顯示大多數民眾對於氣候風險已有相當程度認識,但仍不清楚攸關自身權益的退休基金投資現況,以至於面對「撤資」仍選擇採取保守態度。因此,資訊的透明化與風險揭露就成為重要的一步。必須將屬於公共投資的主權基金、退休基金,投資運用的透明度提升,不僅是目前公開資訊所呈現的獲利,而是投資可能面臨的「氣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