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在工業革命前主要的能源使用為人力、獸力、水力為主,但工業革命後煤炭、天然氣、石油等化石燃料成為主要的動力結構,同時也作為全球涵蓋各項國家產業、經濟發展,日常生活運作的重要能源型態。在這當中化石燃料至今仍占據能源的主要結構,亦成為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由於長期仰賴傳統能源結構不僅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也付出了褐色經濟的代價。
本章圍繞著討論能源轉型與外部成本的關係,涵蓋國際間對於能源所產生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方法與分析,再者針對臺灣能源系統的外部成本,提及到目前官方所編撰的綠色國民所得帳無助於社會理解能源供需的外部成本,同時也估算臺灣近年與2025年落實非核家園目標下電力系統的環境外部成本,提醒了若要達到目前建構的願景落實能源轉型及重塑公共預算編列、企業投資及社會支持有助於削減外部成本;最後則論及臺灣近來空污嚴重的問題,總體檢臺灣近10年來政策的演進與內容,政策改善的目標有別於過往除了政府提高關注的層級,但整體治理的政策內容尚缺乏詳細的規劃,包含《空污法》第9次修法也缺乏跨界風險治理的角度思考,面對民眾對空污感知是最直接的,政策如何與民眾銜接及回應是未來在空污及能源治理上重要的一環。
傳統能源化石燃料至今仍占據全球能源結構的主導地位,由於化石燃料的方便性不僅造成大量地使用及強烈依賴,也因長期仰賴這樣的能源型態與結構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及付出龐大的環境代價,亦即外部成本。國際間對於能源所產生的外部成本討論,其中Extern E研究團隊指出各類能源牽涉到的外部成本及臺灣能源系統外部分析中皆直指燃煤的使用,導致環境外部成本佔有很高的比例。另外,傳統能源的使用結構也成為空污的主要來源,其所衍生的健康衝擊亦是現行公衛的熱門議題,IEA及OECD也分別提出報告指出每年因室外空污過早死亡的人數是逐年攀升,而探究問題的核心在於能源的生產、利用及管制不善的結果,因此能源部門必須制定乾淨空氣的措施加速能源轉型以及如何將傳統能源產生的外部成本充分反映,是能源轉型課題中重要的一環。
在能源政策的討論上外部成本雖為癥結論點,但常只聚焦在單一能源技術的討論,而非整體能源系統的檢視。然而臺灣在能源系統外部成本分析上自2000年起開始編撰綠色國民所得帳,估算整體經濟體系因污染物排放與自然資源耗用所導致的外部成本,不過目前官方所編撰的綠色國民所得帳無助於社會理解能源供需的外部成本,受到三大限制,包含:涵蓋範疇狹隘、評估方法不合時宜、未區分部門別貢獻。另一方面本節文章估算臺灣近年與2025年落實非核家園目標下電力系統的環境外部成本,以經濟部及電業法提出的未來電力結構「燃煤30%、燃氣50%、再生能源20%」為情境設定基礎,假若要達到目前建構的願景,非常需要仰賴大規模電力系統投資轉向及社會支持與反映外部成本的治理機制。
臺灣近年來因空污問題的嚴重獲得高度重視,同時民間也針對此議題關注與滾動,成為政府推動政策的重要力量。本節檢視臺灣空污政策10年來的政策演進,從「清淨空氣行動計畫」及其修正計畫到「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整體可見在空污改善的政策目標上是逐漸明確化也針對問題進行政策的擬定,自2017年執政黨將空氣品質改善作為主要施政目標,並提升至院層級的正式協商與整合,在14+N對策的推出後雖可看見政府的決心,但在治理與實質政策對策仍缺乏詳細的政策目標,即便政府提出了許多減量作為,不過民眾的感知與不滿的對比,更是臺灣未來在空氣品質治理上,政策和民眾感知之間的銜接以及跨界風險治理架構才能真正理解空污技術面與社會面的雙重問題。
Error
Joomla Gallery makes it better. Balboo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