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

  • 抬頭一看,仍時常看見灰濛濛的天色,您的天空是否也是如此?會這樣問是由於,全臺的空氣污染會依各地的點源、線源、面源與生物源分布而變化。因此,雖然空污是整個臺灣的普遍現況,但我們生活周遭的空氣品質,仍有地域性的差異,值得一探...

  • 環境危害經常高比例地在弱勢族群中發生,空氣污染暴露與其負面影響經常是不平等分布,社會掠奪(social deprivation)嚴重地區有較高的空污暴露率(Ottinger, 2012; Cole & Foster, 2001);而有些研究指出,對個人與地區的社會掠奪,與空污和死亡率也有正相關。

  • 又到了空污重災季節,政府近來為改善與防制空污問題,推出了一連串的政策策略,到底成效為何?節目走訪第一線專訪環保署蔡鴻德副署長與民眾分享,同時也回應改善空污政策目前的重點成果與未來方向。

  • 2018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召開全球空氣污染與健康峰會討論如何解決現今空污問題,也強調所有人都享有呼吸乾淨空氣的權利,更指出改善空污的同時還能促進其他人權(生命權、健康權、兒童權利)以及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有關的目標...

  • 每年10月到3月是臺灣必經的空污季節,近來政府加強空污改善策略,但為何政府的數據顯示有大幅的改善,卻與我們實際感受到的大不相同呢?

    三分之一的空污來自於境外污染,這與氣候變遷有關嗎?空污的來源占比應將它歸類是大氣現象所造成的?還是人類行為影響呢?政府的治理和民眾的感知又有什麼落差?

  • 氣候變遷的加劇與連帶的生態、環境、健康等威脅,過往在政策研擬與社會整體討論中多被視為環境或公共衛生議題,鮮少以人權角度切入。正因如此,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於2012年決議成立人權與環境的專責單位,負責研究與安全、乾淨、健康和永續發展之環境相關人權義務,以及促進以人權為基礎的環境政策制定等工作,名為「聯合國人權暨環境特別報告」。

  • 「一起跑步那個大哥,今天一早Line我,說這幾天要去醫院,最近不跟我們跑了。」「巷口後面那個賣飯糰的阿姨在等切片報告,她說她妹妹檢查出癌症後她才去掛號的。」在南部生活,以上的對話並不稀奇,我們愈來愈常聽到身旁的朋友、親戚或鄰居傳出罹癌的消息...

  • 31 teds 2我的天空今天有點灰,而你的呢? 天氣微涼入秋,天色藍藍的畫面逐漸轉為灰濛的樣子.....是氣候造成的霧氣還是霧霾呢? 

  • 圖片遺失

    每年秋冬季從10月到3月空污漫臺,為什麼政府說PM2.5污染已大幅改善、和我們感受大不相同?「1/3空汙從大陸飄來」,符合氣候變遷時代下的現況?

  • 圖片遺失

    臺灣平均每個村里有超過2.5座宮廟,近在「鼻」前的細懸浮微粒(PM2.5),竟來自天人間最虔敬的儀式--舉香拜拜?想信仰傳承,又懷抱著呼吸乾淨空氣的願望,生活中的兩難,甚麼方法可因應?

  • 圖片遺失

    臺灣平均每個村里有超過2.5座宮廟,近在「鼻」前的細懸浮微粒(PM2.5),竟來自天人間最虔敬的儀式--舉香拜拜?

  • 2018年臺灣對空污法進行了大幅的修法,以治理效果角度來看,新版空污法共計100條,良好修法達到74條,需子法配合有25條,未符合期待有20條,未有重大變動22條。逐條審視空污法,影響到關鍵的「總量管制」、「有害空氣污染物」、「許可證」與「納管十年以上交通工具」三個部份,治理效果必須仰賴後續子法與各種條件配合下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 圖片遺失

    臺灣每到秋冬季節,空氣污染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許多研究也紛紛指出細懸浮微粒PM2.5對健康的危害有著顯著的影響。中心第22期【鉅變新視界】電子報Open Energy專題

  • 網民戲謔的說:空污造成國病(2016年肺癌年死亡人數逾9300人,是百年大震「九二一」的四倍多,是廢核的報應嗎?...

  • 本文從治理概念與架構層面,對臺灣空氣品質治理提出兩項建議,參照美國經驗,首先是需要重建以重災區、災民為對象的空氣品質管理區,然後是空污法必需規定治理週期、時限,減少政治與外在因素延宕治理時間表。

  • 套句網民流行語:空污成國病,是廢核的報應嗎?上一集節目,我們談到肺癌威脅已取代百年大震「九二一」,每年奪走近萬名國人性命 ;確認了「空污折壽論」,其實不是謠傳;澄清了PM2.5打哪來—是「國病國造」,或「攏是阿共的陰謀」...

  • 近來空污議題所獲關注與重視,同時也在民間針對此議題持續的滾動,成為政府推動政策的重要力量。不過,這也反映了政府對於空污治理上的緩慢過程,本文以開始監測PM2.5作為始點,並劃分三個時程階段,檢視臺灣空污政策12年來的治理演進幅度。

  • 當經濟部10月公布報告指出,台中火力發電廠對空污影響叫做「微乎其微」、「PM2.5不到1%」時,與你的親身體驗相同嗎? 或許你知道PM2.5可能致癌,但卻不知道政府公布的空氣品質指標是「歷史空品平均值」、而非「此刻吸入的空氣」...

  • 美國環保署歷經40多年設計了一個四步驟的政策框架,來協助跨州空氣污染的評估與管制,才具體實施跨州空氣污染管制措施。空氣污染跨境問題本身相當具有複雜性,對臺灣而言,美國經驗有許多得以參照之處。首先要肯定,跨域空氣污染雖然複雜難管,但為了健康與環境品質絕對要管,美國經驗也告訴我們可以管。

  • 環保署的測站數量有限,監測的是較大或特定區域的空氣品質;微型監測的出現與技術革新,可以廣泛布點並隨時監測小範圍的空氣品質,強化公民參與及知情權。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