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2020總統候選之星的論戰戰場,於是也成全民的共同抉擇。「民間能源會議提發電配比『1234』」?「以核養綠」?「核電廠延役」?「核四重啟」?
核能,儘管只佔我國各種發電型式比重大約一成出頭,但當公投之後、延役之前、大選在即,再再牽動全社會敏感神經,究竟核去核從?
台灣人好善變,一下非核、一下擁核?台灣社會夠不夠成熟到適合全民公投?
最近,關於台灣能源議題爭論中,擁護核能發電發展一方提出「以核養綠」作為其政策論述的主軸。該詞的原意是:以核電作為從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系統,轉型至再生能源為主的「橋接選項」,在綠能成本尚高以及儲能設備尚未發展完備之時,維持核能發展,能加速替代燃煤與燃氣等溫室氣體排放量較高之發電技術...
反核律師河合弘之及日本環境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長飯田哲也所拍攝的紀錄片《日本再生-尋找新能源典範》中,檢視核能的不經濟與不實際,並實際走訪了全球及日本各地興起的再生能源發展案例,作為我們反思核能及重新思考再生能源議題的參考及契機。
依據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及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20%(相當於裝置容量27GW)的目標,政府著手推動能源轉型。「能源轉型白皮書」是根據106年4月24日核定的...
「煤,是用乾淨的煤;設備,是超超臨界的基礎;換句話說,這樣的發電排放出來的污染量跟天然氣的發電差不多」,位於新北市的深澳燃煤廠環評日前過關,預計2025年運轉…
本文將分析未來能源轉型路徑是否會使燃煤火力發電增加,而以天然氣作為能源轉型的橋接選項時,是否必然犧牲藻礁?而整體發電結構的變化,又將對電價成本有何影響?最終則指出能源轉型在治理面向,該如何面對前述迷思,建構強健的社會論述。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藉由主辦第六屆東亞環境社會學國際研討會之契機,於10月19日下午舉辦東亞能源轉型論壇,邀請臺日韓三國學者分享各國...
長谷川公一(Koichi Hasegawa) 為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社會學教授,現為國際社會學會環境與社會研究委員會(ISA RC24)主席、日本氣候變遷行動中心(Japan Center for Climate Change Action, JCCCA)理事長...
蔡政府提出二○二五年非核家園目標,德國則是在二○一一年日本福島事件後,定出十年淘汰核電、二○二二年達成非核的目標...
民進黨新政府宣示二○二五年廢核、再生能源廿%的新能源政策,近期卻通過核電廠重起、六輕電廠燃煤許可全部展延的轉折...
福島核災後,德國迅速關閉8座老舊核電廠,並預定在2022年時關閉所有的核電廠,用行動向全世界展現其再生能源發展的決心...
氣候變遷的不利影響具有議題連的效果,氣候系統變暖不僅導致諸多環境退化的現象,亦牽動著糧食、健康、飲用水、遷徙與衝突等議題,復以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與破壞程度增加,再再都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命與財產...
「為什麼認為『核能≠核四』」、「核四不該封存,其解方在於請公正人士張忠謀與翁啟惠公評核安,再交由社會決定」、「可以反核,不能反核廢料,因為這是既存事實」等...
隨著核能技術快速進展及核原料大量開採與處理,同時也值得關注的後端核能廢料處理問題,無論是高階或低階核廢,卻一直受忽視,沒有成為核能性概念要素。本文簡介國際核廢料管理政策的演變,希望能為台灣相關政策所比較及啟發。
「專家會議」長久以來即被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個以專家為折衝的參與方式...嘗試從2009年台電與原能會所舉辦關於核一廠乾貯場的專家會議為起點,檢驗專家會議的成果以及時至今日的成效。
核能攸關每個人的福祉和安危且涉及基本人權和世代正義,相關的政策爭議亟需公領域的持續對話與公共審議。在面臨來自地方及民間團體對核能運作與管制體制的挑戰,若不積極檢討目前的決策與管理模式,將會加深公眾的不信任與衝突...
公民的素養確實需要培育,公共議題的討論過程則有助於公民在能力上的學習,而公民在議題的學習能力,實然已超過於科技官僚們的想像...
福島核災後,提醒了世人對於核電安全的重視,但是,核電產業以氣候變遷重塑了核電產業的論述。本文嘗試探討台灣為何在全球大小核災接續不斷的狀況下,依舊可以盛行。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