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企業轉型,風險 or 機會?」系列論壇之「強化氣候風險資料服務以邁向永續金融」論壇於今年11月27日在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大樓舉辦,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辦,並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氣象署、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與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協辦。
「淨零排放」成為國際關鍵字的這兩年,許多國家、企業紛紛做出宣示,全球許多城市層級、地方層級政府也已站上關鍵行動者的位置,將淨零納入地方治理的重要議題。然而,淨零轉型究竟能否成為一場社會轉型,政策又能否透過民間多元社群的動員,落地成為日常生活的實踐?關鍵之一,就在於氣候與能源治理在地方紮根的深度。
自臺灣推動離岸風電建設以來便爭議不斷,其中又以漁業權爭議協商問題更是複雜。彰化海域、苗栗竹南、雲林沿海等地的漁民曾發起海上抗議行動,抗議的起因主要有二,首先是漁民對於生計的訴求和生態的擔憂,如預計興建在雲林外海的大型風場,當地漁民擔心未來20年捕不到烏魚與白鯧;
臺灣2050淨零轉型政策面對整體能源佈局及戰略思考,拉出未來30年的規劃藍圖,並展示出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再生能源的發展並非如預期的順利。以地面型光電而論,臺灣的太陽光電發展進程面對到生態衝擊、視覺景觀、土地侵擾及社會經濟等衝突,並帶來負面的影響。
2025年臺灣能源轉型期望達成太陽光電20GW的設置目標,並在2020年達到6.5GW的階段性目標。然而,在地面型光電的設置上遭遇土地利用、環境生態等爭議,在苗栗農地變更光電的案場,因與石虎棲地重疊而引發社會的討論。從2020年苗栗縣國土計畫(2020)來看,
公民參與能源轉型趨勢下,已有越來越多民眾加入再生能源發電的行列。這些由公民參與的發電廠都散佈在哪裡呢?我們延續去年製作的「皮卡皮卡人人有電發」臺灣發電地圖,進一步更新公民電廠與公開募資的電廠資訊,發佈「皮卡皮卡人人有電發2020春季版」,邀請大家一起來看看,臺灣公民電廠在哪裡?
環保署去年啟動環評修法,將增訂社會影響評估,希望廣徵民意、減少社會爭議。然而日前聯合報刊載,行政院將於五二○前公布環評法修正草案,並拋出回歸美國法原型...
我國《礦業法》長期受各界質疑而有修法之議,經濟部長李世光也在3月20日承諾半年內先暫停礦權展限核定,後遭爆料經濟部一周前已核准...
徒法不足以自行。在視公民參與為洪水猛獸、不「理性」、不「專業」的文化下,我國社會其實從未認知到建立公民參與機制的重要性,因此,在既有殘缺的機制下,就會有荒腔走板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