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階

  • 0610 food supply cover疫情衝擊下,全球漫長的食品供應鏈顯得非常脆弱。在地農戶貨出不去,城市居民的食物也進不來。聯合國食品系統特使Agnes Kalibata主張應該重視較短的食品供應鏈,提升對危機的適應的能力...

  • 20200409 coverclimategovern

    環保署於2020年4月8日將於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我國因應氣候變遷作為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方向專題報告」專案報告,應是今年國會針對氣候變遷議題上,最重要的一次質詢...

  • 1090514 2 newsociety cover

    歐盟為臺灣第四大出口國,若歐盟啟動碳關稅機制,勢必衝擊臺灣產業出口競爭力。本文將梳理歐盟碳關稅研擬進程、各方反應,進而思考臺灣該如何藉由強化氣候政策因應此貿易變局。

  • 1090504 12019年11月,歐盟執委會新任主席─馮德萊恩正式公告歐盟綠色政綱,至此將奮力邁向全球首個碳中和大陸。綠色政綱中包含諸如以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的歐盟氣候法、協助脆弱群體過渡低碳轉型的公正轉型機制,綠色融資,以及重視由下而上,多元參與的氣候盟約之外,亦欲藉由碳邊境調整機制,拉起歐盟碳價防線。

  • 2019年年底,日本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宣告日本有必要宣告氣候緊急狀態來提高解決氣候變遷衝擊的決心。他指出這是因為近年遭受比往年更嚴重的颱風衝擊,未來還將面臨更多水災及其他極端氣候事件,但日本的溫室氣體排放還是呈現成長趨勢。小泉也指出,根據《IPCC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若要於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非國家行為者的投入很重要。

  • 20200409 coverclimategovern

    2020年總統大選凸顯的國族、經濟與社會三個面向的世代矛盾,顯見台灣在關鍵轉型時刻需要相當謹慎、長程、系統的執行變革。

  • 圖片遺失

    在全球氣候政策的討論上,特別是針對溫室氣體排放路徑的規劃,藉由「未來情境」的方式進行評估已是重要的研究方法。而情境推估的基礎來自於而情境推估的基礎來自於...

  •  UNFCCC第25次締約國大會期間,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根據2019年9月紐約氣候行動峰會的討論基礎,發布「秘書長2019氣候行動峰會暨展望2020報告」。報告除彙整氣候行動峰會中12項議程的結論外...

  • 2015年聯合國通過「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設定17項永續發展目標。一如各國面對全球尺度的鉅變挑戰以及國內尺度的社會轉型需求,中華民國行政院也於2019年7月正式通過「臺灣永續發展目標」。

  • 科技是國家整體競爭力與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要如何以有限的資源提升研發投資與強化創新系統,都是各國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是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諸多國家皆積極研擬科技前瞻計畫,規劃國家科技發展藍圖,以釐清一國在未來二、三十年之願景與世界科技發展趨勢。

  • 承襲歐盟大型架構計畫的傳統,HORIZON 2020(2014-2020)為進行歐盟研究及創新(research and innovation, R&I)的科研計畫,其包含了一個對歐盟未來R&I政策長期規劃的前瞻研究,即是BOHEMIA。

  • 前瞻研究通常被認為是研究未來的學門,但其意義不僅是預見未來趨勢,其關鍵目的是塑造未來,而不是預測它;亦即除了識別當前趨勢和預見這些趨勢可能導致的後果之外,前瞻研究還應該檢測當前的「微弱信號」(weak signals),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來避免,或改善一些可能導致不良後果的信號。

  • 回顧新加坡討論「前瞻分析」的歷史,已整整跨越30年。新加坡公務員體系負責人王文輝(Peter Ong Boon Kwee)指出,新加坡能從一個工業有限的殖民貨物集散地,進步為大都會的城市發展,主要是歸功於其完善的長期規劃。事實上,新加坡在國家情境策略規劃上,最初是借鏡1970-1980年代,由荷蘭皇家殼牌公司規劃處所設計的情境規劃方法

  • 繼14+N空污防制策略及2018年空污法修法將改革重點入法,為空污治理展開新頁,但尚有許多爭議面向及未竟全功之處,本文嘗試應用風險治理架構分析我國在空污改進計畫與政策治理上所產生的整體性問題。

  • 比較臺灣現行《空污法》內容與架構相似的美國《潔淨空氣法》(Clean Air Act,以下簡稱CAA)在法規要求以及執行面上的相似與差異,藉此探討未來臺灣訂定子法時所將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措施。

  • 最近,關於台灣能源議題爭論中,擁護核能發電發展一方提出「以核養綠」作為其政策論述的主軸。該詞的原意是:以核電作為從化石燃料為主的能源系統,轉型至再生能源為主的「橋接選項」,在綠能成本尚高以及儲能設備尚未發展完備之時,維持核能發展,能加速替代燃煤與燃氣等溫室氣體排放量較高之發電技術...

  • 「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於2011年《變遷中的世界-一份永續社會契約》報告中提出積極型國家(proactive state)一詞,積極型國家是如何出現有哪些原則?國家要進行體制轉型、創新是怎麼去運作?而透過積極型國家去投入轉型又會碰到哪些狀況?

  • 面對資源缺乏與氣候變遷等鉅變,社會應邁向永續轉型,因此我們需要社會與科技的創新來應對挑戰。2011年,比利時根特市(Ghent)政府啟動了氣候保護的轉型管理,制定2014-2019的長期計劃及實施行動,期望實現2050年氣候中和(climate neutral)的目標,並讓城市的行動者們參與其中。

  • 面對全球氣候風險,耗能產業轉型至低碳永續已是國際趨勢。本文將以石化、鋼鐵兩大耗能產業為例,提出其轉型策略的關鍵在於:能源效率、排放效率、物質效率的提升。而國家的管制與獎勵政策、同儕評比競爭、民間社會監督所帶來的三方壓力,將可加速驅動產業轉型。

  • 本文從治理概念與架構層面,對臺灣空氣品質治理提出兩項建議,參照美國經驗,首先是需要重建以重災區、災民為對象的空氣品質管理區,然後是空污法必需規定治理週期、時限,減少政治與外在因素延宕治理時間表。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