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科技大廠訂單滿載,在國際品牌壓力下,國內科技業包括台積電、台達電、宏碁、聯電、華碩等紛紛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承諾百分之百使用綠電。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國際品牌壓力沒有因疫情而減緩,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是大力發展綠能。」
歐美疫情趨緩,經濟逐步解封,氣候治理的腳步未停歇,歐盟將在7月中旬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最快2023年實施。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推估,美、日等國可能跟進,屆時將形成新的「貿易壁壘」,鋼鐵、水泥、石化等首當其衝,
時序方入立夏,台灣就打破大半年加零的安好,封城、居家防疫、遠距教學、產業衝擊…等議題,不再是為了與國際接軌的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切膚咫尺的日常。根據Google Mobility
2020年底至2021年春季,臺灣中南部面臨56年來最大乾旱,導致長達2個月的「供五停二」中部民生限水措施,直到梅雨鋒面帶來豪大雨才解除。這次臺灣有史以來最長的限水令,讓民眾深刻體會氣候變遷的影響。
甫於英國召開的七大工業國(G7)會議傳出至少會對發展中國家與中低收入國家捐贈10億劑以上的疫苗,並誓言在2022年終結疫情;而在第一天新冠肺炎全球治理的討論後,第二天即圍繞在國際氣候治理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特別呼籲G7領袖要正視目前氣候緊急狀態,依照科學評估及至目前全球升溫已達1.2度,他呼籲G7領袖應有所具體行動。
重建家園,刻不容緩,如何實踐?全球在新冠疫情大流行過後,未來恐面臨氣候變遷和生物恐怖主義的威脅,這,是今年年初疫苗開始廣為於各國普打時,微軟共同創辦人之一、富豪慈善家比爾蓋茲所發出的警告。
當前台灣政府、產業與社會在氣候變遷治理上正站在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上,近期包括蔡總統宣稱行政院正在評估2050淨零碳排;產業界無論是八大電子業將成立的台灣氣候聯盟;台積電、鴻海宣布碳中和目標;華碩宣示2035年100%使用綠能;中小企業成立減碳聯盟、各個企業協會或NGO倡議修訂氣候變遷法等,熱鬧非凡,看起來已經動起來了。
倫敦是近年全球空氣品質改善最多的地區之一,這樣的改善源於一位小女孩的死所引發的社會運動。2013年2月,9歲女孩Ella Roberta Adoo
拜登政府上任以後,其氣候政策訂定的主要目標為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美國在未來30年將會如何改變才能達到此目標?英國《衛報》引用Eric Larson研究工程師領導的普林斯頓大學團隊對淨零排放路徑的分析報告《零碳美國》...
減少「每逢颱風必停電」、減少電力傳輸時的損失、在炎日用電尖峰時舒緩壓力,這是小而分散的優勢,核心就是電力自主,往往使用的是綠能。雖然,在台灣大家習慣「停電就罵台電」、「缺電罵政府」,但是,小而分散電力其實是國際間追求趨勢。台灣想要,那如何可能──公民電廠?
就在本週,IEA發佈了全新的再生能源2020趨勢報告,文中強調了再生能源的各種潛力,包含逐漸增長的韌性、對抗疫情的效益,以及在能源政策與綠色振興上的未來前景等。本中心為大家做了簡明的整理...
數位化有加劇經濟和其他不平等的可能,如2019年,已開發國家中近87%的人使用網路,而在最低度開發國家中只有19%的人使用網路。此外,先進技術總是伴隨著對環境的重要影響,與ICT(資通訊科技)產業有關的業務預計將佔全球電力需求的20%,不過,適當地利用這些技術,也可以引導數位化革新以應對氣候變遷。
美國目前面臨著公衛、經濟、種族、氣候四大交織的危機,特別是疫情期間野火、颶風仍肆虐,特別是美國國家氣象局因大西洋颶風(美東)數量超過了原本以羅馬字母為主的命名規則,自2005年以來,第二次使用到希臘字母命名...
此份聲明源自「2021 年諾貝爾獎高峰會」的討論內容,由超過一百位諾貝爾獎獲獎者與其他相關領域專家共同簽署,並經由該會議指導委員會發布。
新冠肺炎改變了全球也創造了台灣的機會。2021年初聯合國發布「2021年十大優先議題」,其中倡議之回應新冠肺炎、氣候與永續復甦、地緣政治與數位科技契機等議題,提出全球性的解決策略,都跟台灣高度相關。
「台灣能源情勢回顧」專題透過全面性盤點台灣能源結構,以提供能源策略建議。回顧2019年整體能源消費趨勢可發現,能源消費呈現負成長,降幅為近年來最顯著...
ふくし(福祉)意味「跟生活相關的所有事情」,這個以愛東町地方福祉為目標而成立之場所,是2013年4月由當地人共同討論並建起來的。滋賀縣愛東町是位於關西地區琵琶湖東側的小鄉村,與其他鄉村地區有同樣的超高齡人口、年輕人流失及經濟力衰退等問題。
光電設施進入在地的過程,不僅擾動當地既有的生活軌跡,在地原本既有的網絡關係,也伴隨著光電而產生轉變。社會上關於「光電板距離社區太近」、「清洗光電板的水是否影響環境」、「案場施工過程是否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光電板對生態衝擊的程度」等討論和質疑聲浪
先前與日、韓學者倡議企業RE100,來驅動東亞國家減碳工程。去年底視訊會議聽到南韓最新報告,大吃一驚,相對台灣氣候政策與治理轉型遲滯,南韓短短一年已經進入到政策主流化,啟動翻轉社會論述,從氣候倡議,跳躍到高度社會支持之政策制度化階段,挑戰全球先驅的永續、綠色經濟社會門檻。
本中心邀請台灣基金會倡議總監董敏筑,將會介紹循環經濟重要的實際案例,以及政府在當中能扮演哪些角色。從27:30【環保好生活單元】開始為大家帶來主題專訪。
第 5 頁,共 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