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的民主治理的關鍵性步驟在於提高公民社會中的民眾知能,才能使有意義的對話與爭論得以展開。也只有在公民能夠進行實質審議行動時,言論自由與組織動員才會有實質的治理意義...
要提升環評效能,我們需要強化其知識建構的效度,使科學成為產製政策所需知識中一個積極主動夥伴,可以回應更多社群的聲音,並讓各種知識在社會與政治討論過程中不斷地被試驗、測試與修正...
全世界各國皆重視且投入減緩與防止氣候變遷的行動,台灣在此背景架構下,應該從風險治理的理論架構來對在地氣候變遷的風險感知、風險溝通與治理等問題進行考察,作為未來政策制訂之重要實證資料和參考文獻。
「發展機會」與「風險」往往是一體兩面,創新的事物也許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但其背後往往也含有「未知風險」的存在,以鉅觀的層面來看,隨著全球化的影響,許多發展中國家抓住了「機會」逐漸脫離貧困以及提高生活水平,但伴隨而來的則是如社會動盪、環境破壞等的「風險」...
氣候變遷帶來全球氣候的極端表現、因次級房貸與衍生性金融商品所帶來的金融海嘯、乃至於日本強震所帶來的福島核災,這些複雜體系失靈所引發的複合性災難...
徒法不足以自行。在視公民參與為洪水猛獸、不「理性」、不「專業」的文化下,我國社會其實從未認知到建立公民參與機制的重要性,因此,在既有殘缺的機制下,就會有荒腔走板的表現...
科學政策和科學需要提出跨領域、廣泛社會對話,來形成一個低碳社會氛圍(例如透過博物館展演、影片的撥放)和增加社會角色參與、網絡的建立...
第 17 頁,共 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