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階

  • 其實信任的問題無所不在,差異在於我們有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微妙信任關係與風險問題。當科技技術的發展十分迅速時,快速到我們無法信服於任何一位專家的科學證據,或是政府所提出的官方說法沒辦法取得社會大眾信任的話,民眾將會對社會制度與整個體系產生信任的危機...

  • 風險問題不再侷限於過去的一時一地,影響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範圍越來越大、越來越深,產生頻率更高、影響時間越久的風險問題,而工業時代人們所建立起來的政治、法律等管理制度...

  • 當代科技高度發展造成人類社會繼工業革命後再次的本質改變,其中一個重要改變即是過去人類生產與分配財富的邏輯與主題,逐漸變為20世紀第二現代 – 風險生產與分配成為首要課題。

  • 目前福島核災對北太平洋污染可以說是持續而且嚴重而不可逆。國際海洋研究權威期刊「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發表針對放射性汙染物質對太平洋汙染的研究報告

  • 我們要問的是,面對全球化不可逆的風險,人類社會需要建構何種新的治理機制?各國如何反省此巨大的世界風險社會轉型,並產生何種治理典範的系統革新(system innovation)?...

  • 福島核災之後,日本的能源政策所處氛圍起了劇烈變化。積極針對日本是否能夠廢核、以及未來的電力系統究竟該是甚麼樣的,展開辯論。開始思考,是不是該學習加速能源轉型的德國。

  • 309全台廢核遊行中,北中南東四地街頭共湧進22萬人,為2000年核四停建續建風波後走入低迷的反核運動重新注入活力。這22萬人究竟從何而來,對於後續的核能論辯又將起什麼樣的影響

  • G2A2將記錄的案例研究中的綠色投資報告,並從事與政策平臺和投資網絡,如G20發展工作小組和財務軌道在氣候融資集團,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變革的主動性和國際發展融資集團...

  • 跨境風險不是一個國家或主體可以有效解決的,因此需要國際社會中的各種主體,包括主權國家的政府、國際組織、全球科學界、媒體以及公民社會...

  • 政府態度也左右了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參與者能暢所欲言,以及人民是否有能力課責政府,最後有效對話的落實必須與代議式民主結合,使得決策過程能融入討論後意見,整個決策網絡最後必須擴及且融合原本在法定外的組織...

  • 美國頁岩油氣的開發進程,正以世界性的規模掀起新一波的文明史革命。但是,沒有意外,國内媒體對於「頁岩瓦斯」的報導卻極度匱乏。這使得多數讀者對於「頁岩革命」的基本認識不足...

  • 風險的民主治理的關鍵性步驟在於提高公民社會中的民眾知能,才能使有意義的對話與爭論得以展開。也只有在公民能夠進行實質審議行動時,言論自由與組織動員才會有實質的治理意義...

  • 要提升環評效能,我們需要強化其知識建構的效度,使科學成為產製政策所需知識中一個積極主動夥伴,可以回應更多社群的聲音,並讓各種知識在社會與政治討論過程中不斷地被試驗、測試與修正...

  • 全世界各國皆重視且投入減緩與防止氣候變遷的行動,台灣在此背景架構下,應該從風險治理的理論架構來對在地氣候變遷的風險感知、風險溝通與治理等問題進行考察,作為未來政策制訂之重要實證資料和參考文獻。

  • 「發展機會」與「風險」往往是一體兩面,創新的事物也許能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但其背後往往也含有「未知風險」的存在,以鉅觀的層面來看,隨著全球化的影響,許多發展中國家抓住了「機會」逐漸脫離貧困以及提高生活水平,但伴隨而來的則是如社會動盪、環境破壞等的「風險」...

  • 氣候變遷帶來全球氣候的極端表現、因次級房貸與衍生性金融商品所帶來的金融海嘯、乃至於日本強震所帶來的福島核災,這些複雜體系失靈所引發的複合性災難...

  • 徒法不足以自行。在視公民參與為洪水猛獸、不「理性」、不「專業」的文化下,我國社會其實從未認知到建立公民參與機制的重要性,因此,在既有殘缺的機制下,就會有荒腔走板的表現...

  • 科學政策和科學需要提出跨領域、廣泛社會對話,來形成一個低碳社會氛圍(例如透過博物館展演、影片的撥放)和增加社會角色參與、網絡的建立...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