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以下簡稱WBGU)於4月11日將「邁向大家共同的數位未來(Towards our Common Digital Future)」這份報告提交給德國聯邦科技教育部
沃旭(Ørsted),曾經的丹能集團(Dong Energy),2010年前約有70%的能源生產來自化石燃料,然而,經一系列的策略性改革,2017年成功翻轉...
台灣在2017年宣示的中長期能源配比為「2025年實現再生能源占比達20%、天然氣50%、燃煤30%的發電結構,且能達到穩定供電」。而根據台灣2018年台電公布的資料顯示...
與臺灣同屬島國的日本,於自然災害上除了因同處環太平洋火山帶上而地震頻繁外,亦是受颱風侵襲的高風險國家。此外,由於能源蘊藏量的匱乏,兩國的能源自給率也都十分低落
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減碳已成為世界各國重要的國家政策,能源系統產生的碳鎖定(carbon lock-in)現象也逐漸受到關注,此碳鎖定現象起因於既有能源政策的技術或制度無法因應
人類居住的能源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主要來自城市地區,城市及都會區在氣候變遷中的 角色日益重要,而新興的全球氣候風險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
再生能源發展在國際上為勢在必行的主流趨勢,國內學術研究單位對於國外案例分析亦多如繁星。然而自2000年開始的鼓勵政策至今,再生能源在推動過程仍面臨強烈地方抗議聲浪。主管機關、環團、公司行號及支持者縱使投注許多人力、時間進行溝通與釋疑,但質疑仍反覆出現,在政治操作下更深化對立的立場。
全球的能源系統都正在經歷快速的轉型。在2030永續發展目標與巴黎協定的鼓舞下,國家、城市與企業都持續於再生能源的發展上採取富有意義的行動。僅管我們仍迫切地需要強化推行能源轉型的動力,但2018年依然是果敢、具企圖心且有許多卓越成果的一年。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為了阻止全球暖化危機,自1995年開始,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今日(12月5日)由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臺大風險中心)所舉辦「臺灣風險社會論壇」
風險社會主題書展徵文活動開跑囉~
由臺灣大學理學院與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共同主辦並會同臺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風險中心)協辦的「社會、科學與人文高峰會」於11月17日舉行,本次活動特別就科學、社會與人文三大面向分別舉行了上下午的論壇。
提到風險你會想到什麼?金融?保險?或是投資?
現代化滿足人類方便快速的生活
同時也因為過度的發展及資源耗用衍生影響人類存續的課題
極端氣候、空氣污染、食品不安全都是環繞我們日常生活的風險
根據2015年WHO的研究,在亞太地區僅有低於8%的人們享有乾淨的空氣,這表示其他92%的人們,大約40億人暴露在空氣污染之中,對其健康構成重大風險。為了改善空氣品質,需要立即行動降低PM2.5的排放與地面的臭氧污染,此二者都會對人體健康、糧食生產與環境造成危害。
德國波茨坦前瞻永續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以下簡稱IASS)成立於2009年,致力於創新與跨領域研究以落實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2018年底九合一選舉及公投在即!在能源轉型的議題中,多數人認為能源轉型是中央政府的事情,然而地方產業結構與環境污染仍依靠地方治理加以管制和民眾積極參與,
網路瘋傳笑話一則,「老師,我想提早交卷」,「不可以提早交(藻礁),因為是深澳的問題」~專業的能源議題,如今已深入全民茶餘飯後常談,完全執政的小英政府,能源轉型兩年半,轉到哪裡去了?
面對缺乏資料的六輕公害訴訟,企業方認為不違法,官方認為已依法管制,而最深受其害的在地居民面對的是看不清的天空、摸不透的汙染物與沒有保障的未來。故欲透過此次修法,讓企業負起環境社會責任,主動公開排放污染物質資訊;更呼籲政府應落實資訊透明及有效管制固定污染源,才得以突破空污困局。
The seminar From seeing, Hearing to Action: The Civic Counterattack on Air Pollutionis the associated seminar on air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 of the
欲將全球暖化控制在2°C以下,勢必要仰賴全球經濟的快速去碳化。若經濟體系的去碳化程度不足,我們將危害到未來世代生存所需的自然系統。去碳轉型的步伐越遲滯,將造成更嚴重的風險與損害、危及越多人類。
第 11 頁,共 1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