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的加劇與連帶的生態、環境、健康等威脅,過往在政策研擬與社會整體討論中多被視為環境或公共衛生議題,鮮少以人權角度切入。正因如此,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於2012年決議成立人權與環境的專責單位,負責研究與安全、乾淨、健康和永續發展之環境相關人權義務,以及促進以人權為基礎的環境政策制定等工作,名為「聯合國人權暨環境特別報告」。
「一起跑步那個大哥,今天一早Line我,說這幾天要去醫院,最近不跟我們跑了。」「巷口後面那個賣飯糰的阿姨在等切片報告,她說她妹妹檢查出癌症後她才去掛號的。」在南部生活,以上的對話並不稀奇,我們愈來愈常聽到身旁的朋友、親戚或鄰居傳出罹癌的消息...
我的天空今天有點灰,而你的呢? 天氣微涼入秋,天色藍藍的畫面逐漸轉為灰濛的樣子.....是氣候造成的霧氣還是霧霾呢?
趨近下一個2020年代,綜觀全球發展趨勢有二個最上位的前瞻螺旋,一為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二為全球暖化導出的低碳社會,其涵蓋以2030年為期程的SDGs(全球永續發展目標)與2050年的深度減碳。而這二個發展螺旋,正強烈碰撞第四次工業革命與落點在台灣最新的台商回流。
又到了炎炎夏日電力最吃緊的月份,接連的電力是否充裕、供電是否穩定、中電是否北送與延伸的空氣污染,及各總統候選人陸續提出的能源議題討論,成了近期最熱門的關鍵話題。
2019年八月正逢莫拉克風災十周年紀念,屏東縣與高雄市等地方政府舉辦各系列紀念活動,許多報章雜誌也紛紛追蹤報導,總統與各縣市首長亦巡視重建情況...
隨著綠能政策的推動與執行,對環境、生態、產業衝擊的討論也隨之浮上台面。儘管太陽能系統業者、非政府組織、學術研究單位,或者各級政府,提出三生共存概念的綠能電廠,仍難以消除民眾的疑慮。
夏日炎炎,還在為「備轉容量率低=缺電」而緊張嗎?雖然台灣綜合研究院民調顯示,若可確保供電穩定,支持非核家園的比例達到72%。不過依據工研院調查,臺灣民眾憂心缺電的比例從2015年52%提升至2017年的70%。
當我們開始關注一項議題,不論是食安、土地或是空氣污染,我們往往在蒐集完資料後便會陷入一個困境:「我知道了這些,但我能做些什麼?」就像前面提到的食安或空氣污染,翻開新聞媒體,對於這些議題發表意見的往往是...
猶記得在為《日常生活的能源革命》撰文期間適逢2018年九合一選舉回到家鄉嘉義市,在寧靜小巷的咖啡店裡採訪臺灣在宅醫療學會劉懿德副祕書長。近期當劉副秘書長得知書籍上市後,特別提到我和他...
城市的發展及人類活動急速消耗許多資源,在便利生活之餘也造成環境急遽變化,若不朝著永續發展規劃,城市將持續大量仰賴外界資源與能源提供以支撐發展,如同寄生般地存在於地球。
中美貿易大戰加上智慧機械日益成熟,帶動了短鏈革命,並逐步改變全球的製造分工體系,以致於2017年起臺灣的產業經濟模式在內部與外部上受到相當的挑戰...
台灣雖然在近代進入了全球現代化的體系,但自1970年代以來卻是以後進追趕快速擠壓工業化的進程,加入了世界體系...
第四次工業革命等新興科技發展,或麥肯錫顧問公司所描繪未來十年十大科技產業,包括行動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科技、先進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新世代基因、能源儲存、3D列印、先進材料等,在長期的跟隨與營運下,台灣或具有一定的累積與優勢。
首先,蘋果、沃爾瑪、聯合利華等175家國際零售及品牌大廠為了達成百分之百使用綠電的目標所組成的RE100聯盟,其中已經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表示將鼓勵供應商使用綠電,由於台灣有許多企業是RE 100的供應商,這些台灣企業已經開始面對使用綠電的要求,例如...
我們認為若真要有一個前瞻及嶄新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必須將能源轉型同時視作目的及手段,而在替代策略方面則只有「發展再生能源」及「積極節能」才能有效達成。
對於關心石化產業發展、空氣污染議題的「圈內人」而言,台西村或許是一個熟悉的名字。特別是在《南風》攝影集出版之後,與六輕為鄰、空氣污染、潛在的健康風險...
發電廠可以有多種樣態,為什麼要推廣公民電廠?正是因為這不單是技術專業或經濟層面的事,它既影響生態環境與健康,更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息息相關,選擇什麼樣的電力系統,同時也是在選擇我們的生活方式。
事實上,臺灣紡織業在近年來透過不斷的創新與垂直整合,早已將夕陽產業的標籤向後拋去,踏上全新的旅程,如始終擁有高股價的儒鴻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便是透過研發機能性布料的方式跨足至織布業,而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本中心認為,臺灣政府及企業,需認真面對目前延燒全球的氣候倡議行動,從臺灣氣候政策長期累積的五大治理鴻溝著手,並提出五大訴求以對症下藥...
第 11 頁,共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