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危機日益加劇,各國正急需大量資金來進行低碳能源、交通及建築等永續投資計劃。綠色債券在此背景下嶄露頭角,成為一種受到矚目的金融工具,有效地將市場資金引導向對氣候友善的開發計劃。
今年年初《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台灣碳費啟動徵收;10月,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試行上路。那些與「碳」相關的大小事,究竟有哪些?又該如何觀察下階段動向?本集邀請台大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黃偉任,一解全球減碳目標與碳定價制度關係,解析碳議題。
去年(二○二二)三月底行政院公布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政策宣示台灣將以氣候法制作為治理基礎之一,並且於今年(二○二三)以立法展現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決心—一月十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該法第四條將二○五○淨零排放入法,並且於同法第一條新增世代正義、公正轉型。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在埃及舉行期間,來自台灣的官方代表團前往現場參加周邊會議,宣揚台灣訂定2050淨零願景。
今年COP27「公正轉型」熱議的程度可以看到,國際上紛紛將實踐公正轉型視為淨零碳排的最重要工作。公正轉型的目的是讓淨零碳排、低碳轉型過程中受損失的人或脆弱群體能夠在國家介入之下得到輔助與補償,
於埃及夏姆錫克(Sharm el-Sheikh)舉辦的第27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COP27)在歷經多次延長後於11月20日落幕。
2021年4月22日總統承諾2050淨零轉型為臺灣的目標,在各界高度期待下,不到一年的2022年3月30日,國家發展委員會就公布了「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行政院並於2022年4月21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送立法院審議,若稱2022年為「臺灣淨零元年」也不為過。
近期國際局勢貌似驚濤駭浪,事實上卻驅動全球各國進行轉型。全球各國因直接受到各種災難、健康、產業鏈變動與地緣政治等因素匯總的轉型海嘯衝擊,面臨重新定位其經濟、科技、氣候、能源與國際政治下的戰略角色。
第26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6)公正轉型宣言的出現,讓公正轉型一詞能見度更加地提升。公正轉型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的勞工運動,當時美國和其他國家開始認真監管污染產業,同時認識到有「人」和「社區」依賴這些產業生活。在1990年代,工會和環保團體在這些問題上尋找共同的原因。
世界各地的經濟體正在持續進行及加速零碳轉型,電力中再生能源的增加將導致化石燃料使用減少,特別是煤炭使用上最容易受到影響。同樣地,當電動車抑或是其他替代燃料變得越來越普遍,石油部門將面臨生存威脅...
隨著氣候緊急的時代來臨,各國政府無不積極推出長遠的減碳規劃與設立新的減碳目標,更透過增修法律或另訂氣候變遷法,使政策有效落實;然而,無論是在執行政策或訂定法律之前,若缺乏公民溝通或是社會高度共識與支持,往往會造成反效果...
公正轉型基金的目的是協助因應永續轉型而深受影響的地區,並避免歐洲轉型時造成太大的區域差距及結構變化。然而經費不會從天而降,如何分配才能達成目標也需要智慧。
為幫助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受到影響的產業或工作族群,例如:煤礦工人在廢煤後失業。歐盟特別提出公正轉型機制,協助他們重新就業,以及相關產業未來的發展機會。
欲將全球暖化控制在2°C以下,勢必要仰賴全球經濟的快速去碳化。若經濟體系的去碳化程度不足,我們將危害到未來世代生存所需的自然系統。去碳轉型的步伐越遲滯,將造成更嚴重的風險與損害、危及越多人類。
「(魏明谷縣長)你不知道我們台西村的痛苦在哪裡,現在我們台西村幾乎每一戶都是一個老人家、兩個老人家,沒有半個年輕人,你看的出來,有沒有半個年輕人?沒半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