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電子報主題為企業進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首先追蹤在2023年3月公布的2021年排碳大戶盤查登錄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從2021年289家排碳大戶的直接排放量、各製造業排碳大戶直接與間接排放量、到前三十大溫室氣體排放企業整理。再透過檢視這些企業2021年永續報告書,盤點台灣高碳排企業的TCFD揭露狀況。
氣候變遷造成的極端氣候災害頻傳,已經不再是未來式,而是進行式。其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關乎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對於企業營運的影響更是與日俱增。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日益加劇,企業利害關係人與投資者日漸關注企業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台灣在全球分工鏈上是製造業體系,屬於比較高碳排的國家。中國的碳排在2019年約是102億噸,是全世界碳排量第1、日本大概6.2億噸全世界第5、韓國約5點多億噸全世界第7。台灣碳排約2.7噸,全世界排行第24名,但我們人均碳排大概是10噸多,在1000萬以上人口的國家,我們排名第8名。
為配合全球淨零政策,日本菅義偉首相時代,於2020年10月26日宣布2050年碳中和,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到零,以達到無碳社會的目標。根據日本經產省資料,日本正努力實現無碳社會的第一個里程碑,除了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9財政年相比減少2.7%,因為再生能源的普及及相關技術的發展...
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在埃及舉行期間,來自台灣的官方代表團前往現場參加周邊會議,宣揚台灣訂定2050淨零願景。
我們不能忘記,全球氣候危機的迫近,不會因為選舉等待。 國際淨零碳排給臺灣的壓力,不會因為臺灣總碳排量或臺灣半導體有多重要,稍微讓步。 3月份中央訂出淨零排放路徑,轉型需要加速啟動,除了中央,地方政府更是落實淨零的關鍵。
2021年4月22日總統承諾2050淨零轉型為臺灣的目標,在各界高度期待下,不到一年的2022年3月30日,國家發展委員會就公布了「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行政院並於2022年4月21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送立法院審議,若稱2022年為「臺灣淨零元年」也不為過。
雖然全球近20年來面對極端的氣候、疫病大流行、空污、輻射、食品汙染等問題,陸續顯現全球風險共同體、認同與團結,但現實上應當凝聚的世界主義治理卻不斷地被地緣政治、國族主義與大國霸權所宰制,隱沒了其功能。
在全球淨零轉型的壓力之下,雖然有愈來愈多的公部門和私部門致力於氣候行動,但挑戰依然存在,特別是轉型過程中對經濟影響的程度,以及因準備不足或延遲轉型所產生的風險。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就全球氣候治理發展趨勢上台灣面臨新的壓力點,目前世界各國宣示進行2050年淨零碳排考量討論的國家達127國,入法及具有政策檔國家達22國。特別是,從氣候經濟競爭來看,作為台灣高值產業出口的歐盟於去年底已經宣示2050年淨零排碳,而隨著拜登當選後其宣示2035年美國無碳電力、2050年淨零排碳,兩大經濟體的政策路徑將益發鮮明。
為取得產業內的領導地位,同時響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所提出的《地球暖化1.5°C》特別報告,越來越多企業將低碳轉型納入其商業策略,這當中不乏具有遠見的企業主動訂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
為響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18年底所提出的《地球暖化1.5°C》特別報告,全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公開承諾制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cience Based Targets, SBT)以減緩氣候變遷,避免其對經濟與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
環保署於2020年4月8日將於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我國因應氣候變遷作為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方向專題報告」專案報告,應是今年國會針對氣候變遷議題上,最重要的一次質詢...
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與低碳社會,這兩股正在全球上位的發展潮流互為鑲嵌,其共同的核心為以人為本、環境友善、資源循環、社會與世代公平,我們曾提醒
中美貿易大戰加上智慧機械日益成熟,帶動了短鏈革命,並逐步改變全球的製造分工體系,以致於2017年起臺灣的產業經濟模式在內部與外部上受到相當的挑戰...
台灣雖然在近代進入了全球現代化的體系,但自1970年代以來卻是以後進追趕快速擠壓工業化的進程,加入了世界體系...
第四次工業革命等新興科技發展,或麥肯錫顧問公司所描繪未來十年十大科技產業,包括行動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科技、先進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新世代基因、能源儲存、3D列印、先進材料等,在長期的跟隨與營運下,台灣或具有一定的累積與優勢。
除了大家熟知的百分百再生能源倡議RE100,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亦與節約能源聯盟(The Alliance to Save
國際組織—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於2018年4月,針對水泥業提出《Building pres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