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經濟形成的供應鏈重組、美歐對中之去風險政策、科技競爭圍堵、China plus1、Taiwan plus 1之科技產業全球布局、AI算力競爭與連動電動車產業、軍工產業的國際競逐,新政府團隊已經面臨與八年前截然不同的全球治理格局。這些科技、國際政治經濟變局是屬於產業與科技策略之因應,而另一番具有國際強制規範導向、對政府治理與企業衝擊甚鉅的為2021年全球在COP26立下的2050淨零碳排共識要求,以及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愈來愈具規範化、制度化導向的要求。
世界各地的經濟體正在持續進行及加速零碳轉型,電力中再生能源的增加將導致化石燃料使用減少,特別是煤炭使用上最容易受到影響。同樣地,當電動車抑或是其他替代燃料變得越來越普遍,石油部門將面臨生存威脅...
當前台灣政府、產業與社會在氣候變遷治理上正站在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上,近期包括蔡總統宣稱行政院正在評估2050淨零碳排;產業界無論是八大電子業將成立的台灣氣候聯盟;台積電、鴻海宣布碳中和目標;華碩宣示2035年100%使用綠能;中小企業成立減碳聯盟、各個企業協會或NGO倡議修訂氣候變遷法等,熱鬧非凡,看起來已經動起來了。
新冠肺炎至今已為時一年,不僅在國際上造成秩序的重新洗牌,對各國內部體制及規劃,也因為疫情本身及複合性災害的發生,讓過去治理規劃者對城市有機體所做過的韌性規劃設計,有機會被重新審視。在封城、安全社交距離的規範措施下,擾亂了城市內部原有的流動性,也重新定義了個體間的活動距離、生活習性等...
為了更理解民眾對於能源轉型、政策工具的支持程度,臺大風險中心委託全國公信力民調公司,進行「2020 年能源轉型調查」電話調查。於2020 年4月6至10日間,以全台18歲以上的民眾為母體,共完成1,087份樣本。包含 785 份住宅電話,302份為行動電話...
當前廣受台灣各界重視的循環經濟策略,如何有助於台灣因應永續轉型強調的「地球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議題。並援引轉型理論,分析台灣若要加速推動循環經濟時,治理面仍待強化之處。
1990年代末以來,面對科技、生態、環境及經濟體系的劇烈變化,諸多歐洲不同層次的政體不斷研究及開創治理的新概念,並試圖進行理論化工作。其中,系統、風險與轉型的概念始終居核心討論位置,分藉不同切入點而輻射發展出去,進而建構許多創新的治理理論觀點。
2016年9月29日,彰化縣政府駁回台化公司的M16、M17及M22鍋爐汽電共生程序操作許可證的展延申請。台化公司不服,向環保署提出訴願。訴願會在今年3月10日駁回...
身處不同角色與地位的跨部門社群,彼此可以在社會責任實踐使命的信念下,共同合作或分別試驗,為自我歸屬的城鎮轉型貢獻一份治理力量,繼而累積聚沙成塔的永續城鎮翻轉能量...
2014年11月14日至16日在舊金山舉行的「綠色節慶」(Green Festival©)已經是這個年度活動舉辦的第十三屆了。今年的規模空前盛大,有330個廠商(或NGO)攤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