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再生能源總署認為氫氣有機會為能源部門的永續轉型帶來新氣象,更可能在各經濟體淨零碳排中扮演關鍵的角色。目前,相較於其他能源,氫能的成本高出許多, 【轉載】名家觀點/儘速擬定淨零碳排治理戰略 聯合國第26屆氣候變遷會議(COP26)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議」,最具代表性的談判焦點包括達成減媒協議零碳排車輛宣示、美中聯合聲明承諾加強氣候合作,同時世界各國需於2022年底提交計畫,於2030年碳排放較2010年減少45%。 【系統風險系列】COVID-19 疫情如何影響全球能源轉型路徑? 再生能源的發展使地緣政治重新洗牌,疫情中,人們發覺潔淨能源供應鏈相關技術集中在少數國家具有潛在的風險。 台灣行不行——各國電動車政策大評比 隨著各界對環境與氣候的危機意識抬頭,電動車在各國漸受重視,儘管目前電動車的價位仍高於燃油車,但許多國家已經設定了電動車階段性政策目標,並推出政策扶植電動車相關產業的發展。就現階段而言,電動車在世界各地推動的狀況為何呢?各國推動電動車普及化的野心與策略又是如何?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是否有跟上國際腳步?... 【轉載】數字台灣 HD378 能耗雙控,「碳中和」成顯學! 中國承諾達「碳中和」標準,開始限縮「鋼鐵」產量,「拉閘限電」危機,乾旱、暴雨接力,天災衝擊中國能源供給。 護持地球,國際減碳警鐘,為環境負責成趨勢,過去靠高碳、高汙染堆出「台灣錢淹腳目」,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台灣採「碳費先行」,2023年公布定價制度,努力減排。 五月停電事件簿 真相不止一個! 2021年五月,發生了二起嚴重的全國性停電事故,皆與高雄興達電廠的運作異常相關。然而,這不單純是人員或硬體因素所致,也與氣候變遷高度相關。對此,本期Open Energy將試圖釐清五月停電風波的歷程、直接影響與原因,再逐漸聚焦至全文核心,即氣候變遷電力系統調適的命題。 國際能源總署 (IEA) 再生能源2020年趨勢報告整理 就在本週,IEA發佈了全新的再生能源2020趨勢報告,文中強調了再生能源的各種潛力,包含逐漸增長的韌性、對抗疫情的效益,以及在能源政策與綠色振興上的未來前景等。本中心為大家做了簡明的整理... 2020台灣能源情勢回顧 自2016年以來,風險中心發布「台灣能源情勢回顧」已滿五年,透過蒐整台灣能源結構基本數據,提供各界參考及掌握台灣能源情勢發展。2020年的能源情勢發展,並未延續2019年在能源消費、減碳、運具電動話等面向的轉型成績,大多數表現持平或有些微退步... 【轉載】名家觀點/重設2030、2050年發展目標 新冠肺炎改變了全球也創造了台灣的機會。2021年初聯合國發布「2021年十大優先議題」,其中倡議之回應新冠肺炎、氣候與永續復甦、地緣政治與數位科技契機等議題,提出全球性的解決策略,都跟台灣高度相關。 活動紀實:鉅變新視界沙龍「國際氣候政策視角下,台灣的挑戰與回應」 當前,氣候緊急不再只是口號,各國政府都無法迴避。全球已有超過120個國家,以立法或政策討論的形式提出「2050淨零排放」目標,展現對抗氣候變遷的野心。台灣雖透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後稱溫管法)制定長期減碳目標,但目標及期程的設定上明顯落後於國際。本次沙龍透過分享國際氣候行動趨勢,檢視台灣現況及未來需積極作為之處。 美國選後氣候戰鬥團隊與內部挑戰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政見中宣示,希望美國能在2050年前實現100%潔淨能源與淨零碳排,這是非常有企圖心的目標,新政府還沒上任,已經開始部署積極的氣候行動,在很短時間內已經組織好「氣候團隊」。首先任命前任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為特任氣候大使(Climate... 【轉載】名家觀點/台灣需要新的轉型價值 當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訪台時說出「我是台灣人」,與蔣經國先生於台灣解嚴後不久道出「我是台灣人」,同屬震撼。台灣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風湧雲起的政治、社會、環境、勞工、學生運動等,都代表其在亞洲與全球之重大政治轉型意義。 不再周旋於經濟及環境抗衡間的能源政策 在經濟發展考量方面,幾種由能源政策所帶來的另類經濟成長模式,也讓台灣有重新整備的機會,從過去的褐色經濟跳脫出來,改往綠色經濟的新藍海發展。 第 2 頁,共 3 頁 最先上一篇123下一篇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