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林蒲即將展開一場零碳循環實驗,台灣第1份《全台碳排城市大調查》出爐,解開台灣碳排「褐色經濟」(指先經濟成長、後談環境品質)真相,都市人開電動車、用綠電,卻有人的處境越來越糟。跨出大轉骨第一步:推動全民減碳認知,各城市減碳路徑與方法也應有不同的做法。
氣候變遷在台灣人們的眼中,不是個新鮮,也不是個陌生的話題,人人都可以說出一二,「知道」的能力高。然而就與許多環境議題一樣,從知道,到知識,到素養、價值,既不相等、也不相近。而事實上,根據2022年台灣的氣候變遷素養與資料庫建置計畫的調查報告
想像 30 年後,生活將發生什麼改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22 年 3 月 30 日公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針對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轉型提出多項政策,倡導人們逐步展開淨零新生活。
你聽過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嗎?是由金融穩定委員會於2017年發佈「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後,全球各企業不僅紛紛響應簽署TCFD倡議成為支持者,而且更進一步地於永續報告書、財報,或網站等處
你是否感覺天氣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短呢?這不是錯覺。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發表(台灣版氣候變遷報告)觀察未來台灣天氣會更極端,乾愈乾,濕愈濕,下雨天數變少,但總雨量會變多,而且年均溫不斷攀升,冬天愈來愈短,專家提醒在溫室氣體排放,無法降低的惡劣情境下,預估最快2060年
2017年,TCFD正式發佈揭露建議,揭示TCFD的四大核心要素,分別為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並藉由辨別氣候的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如:極端天氣事件、政策與法規更迭),以及氣候變遷所創的新機會(如:市場偏好低碳產品)來重新審視氣候對於企業財務影響與表現。
延續上篇解讀企業在面臨氣候變遷時進行TCFD的企業驅動力、氣候變遷感知與政策感知後,本篇將先針對有進行TCFD的企業在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與目標的揭露及執行程度等進行說明,並且設計了TCFD執行評分標準。
由國際金融穩定委員會(FSB)於2017年正式推動的氣候變遷相關財務揭露(TCFD)截至2022年5月中全球已經有超過3,400家企業簽署推動,我國金管會也於2020年中發布「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
氣候變遷對於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的影響已是無法改變的態勢,不僅不斷為人類健康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很難計算因應氣候變遷所產生的經濟代價。加上,國內外氣候相關法規日趨加嚴、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愈加頻繁,乃至於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等...
隨著國內外氣候相關法規加嚴、極端氣候事件發生愈加頻繁,乃至於消費者行為的改變等,對於企業的營收、產品價值,甚至商譽,皆可能產生潛在的衝擊。這是臺灣首度針對國內企業,因應氣候變遷衝擊下進行...
歷經多次延遲,國發會協同其他部會於3月30日提出「臺灣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為臺灣首次提出涵蓋時程達到28年的長期願景規劃。若初步分析本次提出的路徑與策略,則見其具有「氣候政策新定義」、「直面挑戰性政策承諾」、「臺灣首份氣候預算」三大創新。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不間斷的科學研究與評估至關重要,然而,過度側重於線性科學研究,容易忽視社會價值對於轉型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Sheila Jasanoff教授曾指出,有如IPCC這般的科學評估,有助於將氣候變遷確立為一種全球現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其會將知識與價值抽離。
是甚麼樣的評比,讓減碳野心領銜全球的歐盟,在排名上幾乎敬陪末座?全球氣候與健康聯盟(GCHA)設計了一套量化評比機制,來衡量各國制定的NDC對於健康與醫療內涵的重視程度,即稱為GCHA國家自定貢獻健康評分卡...
臺大風險中心認為:政府須把握「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並且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之時刻,持續地與社會、企業進行政策溝通,以便讓世界看見臺灣與國際共同面對氣候危機的決心與毅力...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說:不做淨零,台灣就被邊緣化。為何全球都在拚淨零碳排?為什麼拜登全力跟歐盟爭奪減碳科技的霸主地位?為何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這件事,在台灣沒有人懷疑?
英國為工業革命發源地,曾是全球最大煤炭消費國,2010年,英國燃煤發電占比高達40%,去年已降至1.8%,預計2024年10月起全面廢除燃煤發電。英國如何在短短10年內擺脫對煤炭的依賴?倫敦政經學院學者柏克(Josh Burke)接受《風傳媒》獨家專訪時表示,關鍵在英國於2008年通過《氣候變遷法》
北海被英國、挪威、丹麥、德國、荷蘭和比利時包圍,是世界上產業活動最頻繁的海域之一。由於在未來幾十年內,氣候協議將使北海風電場大規模擴張,為應對自然保護、能源生產、海鮮漁穫能在北海上共存的挑戰...
新冠疫情加速數位轉型,科技大廠訂單滿載,在國際品牌壓力下,國內科技業包括台積電、台達電、宏碁、聯電、華碩等紛紛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RE100),承諾百分之百使用綠電。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國際品牌壓力沒有因疫情而減緩,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是大力發展綠能。」
歐美疫情趨緩,經濟逐步解封,氣候治理的腳步未停歇,歐盟將在7月中旬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最快2023年實施。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推估,美、日等國可能跟進,屆時將形成新的「貿易壁壘」,鋼鐵、水泥、石化等首當其衝,
現代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都脫離不了建築。城市裡充滿辦公大樓、車站、商場、醫院、體育場、旅館、娛樂場所和住宅,每年需要多少能源維持這些建築物運轉?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2019年的報告指出,建築物的運轉和興建消耗全球36%的能源,並且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全球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