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再生能源總署認為氫氣有機會為能源部門的永續轉型帶來新氣象,更可能在各經濟體淨零碳排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誠如之前所言,新冠肺炎與氣候緊急將台灣推向世界歷史的舞台。疫情控制典範與口罩贈送,和大陸、美國、G7國家之疫苗贈送一般,放在普世價值的位階來看,具有道德的高度與並受到世界各國公平的回饋。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說:不做淨零,台灣就被邊緣化。為何全球都在拚淨零碳排?為什麼拜登全力跟歐盟爭奪減碳科技的霸主地位?為何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這件事,在台灣沒有人懷疑?
2021年五月,發生了二起嚴重的全國性停電事故,皆與高雄興達電廠的運作異常相關。然而,這不單純是人員或硬體因素所致,也與氣候變遷高度相關。對此,本期Open Energy將試圖釐清五月停電風波的歷程、直接影響與原因,再逐漸聚焦至全文核心,即氣候變遷電力系統調適的命題。
由於這些污染物除了造成全球暖化,亦是對人體健康有顯著危害,因此,聚焦改善短期氣候污染物排放,等於同時減緩暖化與保護健康,效果可謂一舉兩得。短期氣候污染物因為其影響立即、全球暖化潛勢高,再加上各國過去較少改善方針,因此短期氣候污染物減量被認為是「低垂的果實」,國際上也愈來愈重視改善短期氣候污染物。
世界各地的經濟體正在持續進行及加速零碳轉型,電力中再生能源的增加將導致化石燃料使用減少,特別是煤炭使用上最容易受到影響。同樣地,當電動車抑或是其他替代燃料變得越來越普遍,石油部門將面臨生存威脅...
憑著巨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奧運會是向大眾展示應對當今挑戰(如氣候變遷)技術的絕佳機會。作為一項全球性的重大賽事,奧運會有責任減少排放,成為永續發展的催化劑。
世界歷史將台灣推向全球的舞台,其一為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引發台灣在全球生產鏈的戰略位置,晶片生產安全以及其連結之地緣政治與科技競爭。其二為新冠肺炎台灣的防守楷模、失誤、疫苗政策的調整。
甫於英國召開的七大工業國(G7)會議傳出至少會對發展中國家與中低收入國家捐贈10億劑以上的疫苗,並誓言在2022年終結疫情;而在第一天新冠肺炎全球治理的討論後,第二天即圍繞在國際氣候治理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特別呼籲G7領袖要正視目前氣候緊急狀態,依照科學評估及至目前全球升溫已達1.2度,他呼籲G7領袖應有所具體行動。
美國目前面臨著公衛、經濟、種族、氣候四大交織的危機,特別是疫情期間野火、颶風仍肆虐,特別是美國國家氣象局因大西洋颶風(美東)數量超過了原本以羅馬字母為主的命名規則,自2005年以來,第二次使用到希臘字母命名...
新冠肺炎改變了全球也創造了台灣的機會。2021年初聯合國發布「2021年十大優先議題」,其中倡議之回應新冠肺炎、氣候與永續復甦、地緣政治與數位科技契機等議題,提出全球性的解決策略,都跟台灣高度相關。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政見中宣示,希望美國能在2050年前實現100%潔淨能源與淨零碳排,這是非常有企圖心的目標,新政府還沒上任,已經開始部署積極的氣候行動,在很短時間內已經組織好「氣候團隊」。首先任命前任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為特任氣候大使(Climate
就全球氣候治理發展趨勢上台灣面臨新的壓力點,目前世界各國宣示進行2050年淨零碳排考量討論的國家達127國,入法及具有政策檔國家達22國。特別是,從氣候經濟競爭來看,作為台灣高值產業出口的歐盟於去年底已經宣示2050年淨零排碳,而隨著拜登當選後其宣示2035年美國無碳電力、2050年淨零排碳,兩大經濟體的政策路徑將益發鮮明。
氣候變遷的衝擊已迫在眉睫,為阻止氣候變遷加劇,各國積極研擬減量目標,尤其為了達到《巴黎協定》中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以內,各國透過致力於實現淨零排放目標(Net Zero Emission),作為對氣候科學最好的回應;由於科學數據明顯證實全球暖化與人類活動製造的碳排放成正比,
當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訪台時說出「我是台灣人」,與蔣經國先生於台灣解嚴後不久道出「我是台灣人」,同屬震撼。台灣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風湧雲起的政治、社會、環境、勞工、學生運動等,都代表其在亞洲與全球之重大政治轉型意義。
環保署於2020年4月8日將於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進行「我國因應氣候變遷作為及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方向專題報告」專案報告,應是今年國會針對氣候變遷議題上,最重要的一次質詢...
UNFCCC第25次締約國大會期間,聯合國秘書長António Guterres根據2019年9月紐約氣候行動峰會的討論基礎,發布「秘書長2019氣候行動峰會暨展望2020報告」。報告除彙整氣候行動峰會中12項議程的結論外...
臺灣啟動氣候與能源轉型刻不容緩。近年來臺灣幾乎每年都遭受因氣候變遷造成的強降雨等大型災難,十月底重量級期刊《自然通訊》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想像2050年的世界會是什麼光景?能源經濟學家納奇斯諾維奇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提出永續三箭
中美貿易大戰加上智慧機械日益成熟,帶動了短鏈革命,並逐步改變全球的製造分工體系,以致於2017年起臺灣的產業經濟模式在內部與外部上受到相當的挑戰...
第 3 頁,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