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

  • 2017年,TCFD正式發佈揭露建議,揭示TCFD的四大核心要素,分別為治理、策略、風險管理、指標和目標,並藉由辨別氣候的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如:極端天氣事件、政策與法規更迭),以及氣候變遷所創的新機會(如:市場偏好低碳產品)來重新審視氣候對於企業財務影響與表現。

  • 本期電子報主題為企業進行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因此OPEN ENERGY即搭配企業氣候行動追追追專題。首先追蹤各國企業提出科學目標倡議(SBTi)的情況。SBTi是一個全球性機構,為讓企業根據最新氣候科學制定積極的減碳目標,使全球企業的氣候目標同時兼顧全球經濟情況下,達到2030 年將排放量減半

  • 全球超過一三六個國家宣示於二○五○年達到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或碳中和,明確提出淨零路徑的國家僅有十四個國家加上歐盟;我國行政院甫於三月卅日公布「台灣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以下簡稱「公布路徑」),值得肯定

  • 2021年四月,時任總統宣布正式宣布2050淨零碳排目標。臺灣應對氣候變遷的野心一舉從「長程減碳」躍升至「邁向零碳」的層次。然而,對照當時國際上諸多國家在更早的時程便接連宣布淨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臺灣宣示淨零的時程卻稍顯落後。不過,在離宣布淨零目標不到一年的時間

  • 繼去年4月,總統宣布加入國際淨零碳排的行列後,今年3月國發會也發布了「2050淨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國發會提出的說明中,提到2050淨零排放路徑將會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落實淨零轉型目標。

  • 歷經多次延遲,國發會協同其他部會於3月30日提出「臺灣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為臺灣首次提出涵蓋時程達到28年的長期願景規劃。若初步分析本次提出的路徑與策略,則見其具有「氣候政策新定義」、「直面挑戰性政策承諾」、「臺灣首份氣候預算」三大創新。

  • 由於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的影響,各國政府紛紛於2015年《巴黎協定》中承諾,將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低於2 °C之內,並希望進一步限制在1.5 °C內,期望於2050年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於2021年5月18日,國際能源署發表了...

  • 在 2022 年預算案中,財政部長黃循財宣布新加坡將加速達到淨零碳排2050的計畫。新加坡能源市場局委託「能源2050委員會」研提新加坡未來能源系統規劃,該委員會於今年3月釋出《邁向能源轉型2050》報告

  • 新加坡在2020年3月向《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提交之國家自定貢獻和長期低排放發展策略中表示,除了維持2030年較2005年排放密集度降低36%的目標,更進一步提出2030年達到65 MtCO2e排放峰值的絕對排放量

  •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不間斷的科學研究與評估至關重要,然而,過度側重於線性科學研究,容易忽視社會價值對於轉型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Sheila Jasanoff教授曾指出,有如IPCC這般的科學評估,有助於將氣候變遷確立為一種全球現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其會將知識與價值抽離。

  • 歲末年初之際正是回顧過去、繼往開來的重要節點。2021年全球除了新冠疫情,也不乏氣候災難,從北美熱浪到西歐、中國河南等地的洪澇,以及台灣中南部也經歷了5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都證實了氣候危機已迫在眉睫。各國領導人相繼宣布碳中和目標,並積極制定淨零碳排的路徑圖。

  • 全球淨零碳排已成趨勢,台灣將首次把「2050淨零碳排」入法,未來也會向排碳大戶收取碳費,但淨零碳排的架構,未來的能源轉型、路徑與可行性,目前都還沒能找出社會最大共識,畫出路徑圖,對於台灣能源轉型,各界也持不同看法。今(10)日邀請到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於《FOCUS午間新聞》中,接受主持人沈瑾暘線上訪問表示,

  • 因COVID-19 疫情而延期一年舉辦的東京奧運倍受大眾關注,主辦單位在永續發展上的創舉更是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話題,其中在能源的選擇上,氫能在大會中的大量使用更是使人眼睛為之一亮。本次系統風險系列文章將介紹氫能發展上的關鍵議題,先說明氫能為何日漸受到重視,再帶各位讀者們看看近年來各國在氫能項目上的布局,最後介紹台灣各產業對氫能技術應用的情況。

  • 公投結果出爐後蔡總統旋即表示台灣人民希望走向世界,這番談話不能僅偏重在民眾對國際經貿與食安考量不能偏廢,應放在更廣闊的脈絡下來理解。

  • 2021年11月10日COP26發布「加速向100%零排放汽車和貨車轉型的宣言」,有多個國家、地方政府、汽車製造商、汽車製造之投資商、金融機構、車隊運營商以及共享移動平台等簽署該宣言,承諾目標2040年或更早停售非零排放之汽車和貨車。

  •  為期兩週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於11月中旬落幕,全球領袖們已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確定延續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1.5℃之內的目標,並「逐步減少」燃煤發電與森林砍伐,以及超過三十多國共同簽署加速零碳排的電動車發展。

  •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認為氫氣有機會為能源部門的永續轉型帶來新氣象,更可能在各經濟體淨零碳排中扮演關鍵的角色。目前,相較於其他能源,氫能的成本高出許多,

  • 在COP26前夕,國際上開始盤點各國在巴黎協定後的減碳成果,實際上是很不樂觀的。日前聯合國發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便指出各國最新的減碳規劃,是不足以避免全球升溫到危險程度的(環境資訊中心、姜唯,2021)

  • COP26氣候峰會已於11月13日落幕。作為COP21後最具重要性與代表性的締約方大會,COP26確實在全球數項減碳共識上有所進展,但多數專家認為,本次承諾目標仍然無法在20年內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根據目前各國的減碳承諾(NDCs),僅能將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2.4度以內,且無法達成2030年依據2010年的水準減碳45%的目標。

  • 臺大風險中心認為:政府須把握「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並且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之時刻,持續地與社會、企業進行政策溝通,以便讓世界看見臺灣與國際共同面對氣候危機的決心與毅力...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