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S是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的縮寫,代表捕捉、再利用與封存二氧化碳。國際能源署(IEA)在2050淨零排放情境下,估計2030年,透過CCUS,全球將捕捉16.7億噸的二氧化碳,到了2050淨零,二氧化碳總捕捉量會達到76億噸,CCUS在2050淨零減碳貢獻中,約佔24%。
台灣中油(下稱中油)將於今(在苗栗通霄鐵砧山地區啟動的碳封存試驗,代表碳封存從研究室裡的電腦模擬走入現地實際操作,本文透過整理中油歷年在鐵砧山地區的相關環評書件,以及訪問中油探採事業部,向讀者介紹中油與鐵砧山地區的淵源、選擇此地做為碳封存試驗場址的原因,以及中油將如何面對碳封存所引起的社會溝通。
本文主題是介紹在石化廠內可做到節省能源的各種方法與技術。在典型的石化廠,燃燒碳氫化合物燃料(hydrocarbon fuels)以產生能量是主要二氧化碳排放來源。因此,節能跟減碳相當重要。當然,節能也有很顯著的經濟誘因,因為除了原料之外,次多的成本支出就是能源。
2023年,是全球淨零行動關鍵一年。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終上路,八月碳交易市場上路在即!?10月,歐盟碳關稅啟動在即。面對節節加大的淨零壓力,台灣準備好了嗎?本集節目邀請,多年關注永續議題、倡議台灣走向低碳經濟的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為我們解析台灣迎戰淨零挑戰的關鍵行動。
隨著氣候變遷影響日益加劇,企業利害關係人與投資者日漸關注企業之「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當大林蒲即將展開一場零碳循環實驗,台灣第1份《全台碳排城市大調查》出爐,解開台灣碳排「褐色經濟」(指先經濟成長、後談環境品質)真相,都市人開電動車、用綠電,卻有人的處境越來越糟。跨出大轉骨第一步:推動全民減碳認知,各城市減碳路徑與方法也應有不同的做法。
氣候變遷在台灣人們的眼中,不是個新鮮,也不是個陌生的話題,人人都可以說出一二,「知道」的能力高。然而就與許多環境議題一樣,從知道,到知識,到素養、價值,既不相等、也不相近。而事實上,根據2022年台灣的氣候變遷素養與資料庫建置計畫的調查報告
2022年為台灣淨零的元年,台灣能源情勢發展如何?繼2022年3月國發會發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同年12月國發會進一步發布「淨零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上修「2030年減碳目標」,以逐步實現2050淨零排放之永續社會。
今年年初《氣候變遷因應法》上路,台灣碳費啟動徵收;10月,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試行上路。那些與「碳」相關的大小事,究竟有哪些?又該如何觀察下階段動向?本集邀請台大風險中心助理研究員黃偉任,一解全球減碳目標與碳定價制度關係,解析碳議題。
溫室氣體包括81%的二氧化碳、10%的甲烷和7%的一氧化二氮,是地球大氣層內吸收熱能導致全球溫度升高的氣體。甲烷是第二大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快速增加並造成空氣污染,全球超過60%的甲烷排放量來自於人為活動,主要來源為農業(42%)、化石燃料營運(36%)及廢棄物(18%)。
台灣在全球分工鏈上是製造業體系,屬於比較高碳排的國家。中國的碳排在2019年約是102億噸,是全世界碳排量第1、日本大概6.2億噸全世界第5、韓國約5點多億噸全世界第7。台灣碳排約2.7噸,全世界排行第24名,但我們人均碳排大概是10噸多,在1000萬以上人口的國家,我們排名第8名。
每一個世代都會有其艱鉅的挑戰。於2023年初春大學開學之際值得我們探問,面對前所未有規模、劇烈地緣政治、產業變動、淨零碳排嚴峻要求的世局中,台灣大學生們您準備好了嗎?如果您曾經造訪台北植物園旁的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當瞭解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緊接中美斷交、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那時基礎科技工業尚未穩固,台灣剛屬起步,岌岌可危。
氣候變遷對全球帶來嚴峻衝擊,各國紛紛採行「2050淨零排放」因應策略,作爲氣候行動主要倡議者,從倡議、政策到行動,歐盟如何啟動?作為「碳」賽局的最大莊家,2023年歐盟又制定了哪些政策牽動台灣未來? 本集邀請台大風險中心資深助理研究員王奕陽,一同前進歐盟,找尋淨零解方。
去年(二○二二)三月底行政院公布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政策宣示台灣將以氣候法制作為治理基礎之一,並且於今年(二○二三)以立法展現台灣因應氣候變遷的決心—一月十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該法第四條將二○五○淨零排放入法,並且於同法第一條新增世代正義、公正轉型。
在地緣政治與經濟的變動中,台灣站上世界舞台的核心位置,在此激烈的變局中,台灣若要發揮槓桿,除了國防之外,需要強化經濟、社會與治理的韌性與定位。當全世界重新發現台灣,我們需要更積極定位自己。以1980年至2010年、2011年至2040年兩個長程階段,來觀察各30年社會發展曲線走向。
想像 30 年後,生活將發生什麼改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22 年 3 月 30 日公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針對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轉型提出多項政策,倡導人們逐步展開淨零新生活。
名列G7唯一亞洲國家,日本在2020年宣示2050年淨零減碳減半50%。該如何實踐目標?如何實現?在疫情解封,搶著買機票前往日本前,先來趟永續淨零之旅,參考「日本模式」淨零行動。
今年COP27「公正轉型」熱議的程度可以看到,國際上紛紛將實踐公正轉型視為淨零碳排的最重要工作。公正轉型的目的是讓淨零碳排、低碳轉型過程中受損失的人或脆弱群體能夠在國家介入之下得到輔助與補償,
「淨零排放」成為國際關鍵字的這兩年,許多國家、企業紛紛做出宣示,全球許多城市層級、地方層級政府也已站上關鍵行動者的位置,將淨零納入地方治理的重要議題。然而,淨零轉型究竟能否成為一場社會轉型,政策又能否透過民間多元社群的動員,落地成為日常生活的實踐?關鍵之一,就在於氣候與能源治理在地方紮根的深度。
近期國際局勢貌似驚濤駭浪,事實上卻驅動全球各國進行轉型。全球各國因直接受到各種災難、健康、產業鏈變動與地緣政治等因素匯總的轉型海嘯衝擊,面臨重新定位其經濟、科技、氣候、能源與國際政治下的戰略角色。
第 1 頁,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