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共識高 政府應大刀闊斧進行綠色振興與改革
第15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典禮即將在5月20日舉行,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針對能源轉型的民眾感知及政策推動,進行電話民意調查,並於今天(5月13日)公布結果。民調顯示,臺灣民眾對於能源轉型的評價提升,並且不分黨派,都支持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政策。此外,政府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而向企業提出的紓困方案,逾七成民眾認為應附加能源轉型及減碳條件。政府應仿效國際做法,提供給大型碳排放源的紓困方案需納入減碳要求,讓企業度過難關之際,亦可提升綠色競爭力。政府更應慎用立法院即將審查的前瞻基礎建設第二階段預算,使其成為推動臺灣綠色振興方案的基礎,方可重整臺商回流供應鏈,掌握全球氣候行動契機,積極推動能源轉型。
臺大風險中心「2020年能源轉型調查」採用電話民調,以居住於臺灣地區,18歲以上民眾為調查對象,於2020年4月6日至4月10日間,共完成1,087份有效樣本,包含785份市話與302份手機樣本,是近五年來首次納入手機樣本的能源議題民調,手機採樣更能觸及年輕受訪者。
臺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卞中佩報告民調結果指出,對於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比例超過20%的政策,有78%的民眾支持。交叉分析也顯示,泛綠民眾中有87%支持再生能源,泛藍民眾也有約63%表示支持。此外,整體而言,民眾對臺灣能源轉型政策的評價提升,與2018年相比,民眾認為能源轉型政策較為公平也較有計畫性。
民調也顯示,針對能源爭議時,將近60%的民眾最信任專家學者,約38%的民眾信任環保團體,僅約27%的民眾信任政府部門;此外有約42%的民眾不信任工商團體。對此,臺大風險中心呼籲政府推動氣候及能源轉型,應修法成立獨立的「氣候變遷委員會」。這次的民調指出,政府要順利推動能源改革,需要成立新的獨立機關,廣納民眾較為信任的專家學者及民間團體。
此外,針對中美貿易戰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國際鉅變挑戰,有約82%的民眾認為,政府應要求回流臺商設廠時提出綠能承諾,且近六成民眾支持新冠肺炎紓困方案時,政府應附加能源轉型與減碳條件。
臺大風險中心主任張國暉表示,過去一般認為能源轉型缺乏共識、有害經濟發展,過往甚至不見民眾認同以電價或其他稅收,來落實更公平的能源政策。但今年的民調顯示,民眾的意向正在改變,而且不分黨派皆支持再生能源發展,讓能源轉型不再淪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民眾認為能源轉型不僅有益經濟成長,也認為應調升電價和油價,以使用者付費的概念推動高碳排產業轉型,奠定正向發展的能源轉型基礎。
臺大風險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提到,能源價格在過往四年連續四次凍漲,平均電價已低於售電成本,不利減煤也不利推動綠能。本次調查看到,堅拒調整電價的民眾僅約19%,而願意調高電價至3.1元以上(經濟部預估2025年電價在3.08至3.39元)的民眾達到35%,相較2018年成長7%。依據本中心估算,2019年因大幅削減燃煤火力,已使單位發電的空污與排碳外部成本較過往減少5%以上。為了改善空污和降低碳排放量,民眾支持提升電價,政府更應擺脫「低能源價格才能帶動經濟成長」的褐色經濟思維,真實反映電力系統的外部成本。
趙家緯表示,反映外部成本的重要機制是推動能源稅或碳稅。本次民調顯示有88%的民眾支持對臺灣高排碳企業依碳排放量徵稅,亦有57%的民眾可接受因徵收碳稅導致油價上漲,且有34%的民眾可接受每公升油價漲幅達到3元。行政院雖於臺灣永續發展目標中承諾於今(2020)年完成推動能源稅的政策規劃與配套,但直至目前財政部並未採取具體行動,僅有環保署表示將比照空污費研擬碳費機制。若蔡英文總統願意履行競選時對青年的承諾,應正視氣候議題和能源價格,考量稅制反應外部成本,為我國能源轉型不可迴避的挑戰。
臺大風險中心總計畫主持人周桂田提醒,能源轉型刻正邁向主流,民眾深刻感受氣候災害的威脅,並擔憂後代子孫的未來。即便政黨傾向不同,民眾皆高度支持能源轉型政策,此氛圍值得政府、企業與各界重視。同時,因應後新冠肺炎疫情,各國紛紛提出綠色振興方案,周桂田敦促政府應以紓困、振興、改革等三大主軸推進政策。行政院近日重申「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已吸引近兆元,但政府在臺商回流與振興政策上卻未見綠色改革、減碳與能源盤點。他呼籲藉此契機進行改革,並應考量目前前瞻基礎建設第二期作為綠色振興方案基礎。
周桂田再次強調,國際上無論是聯合國秘書長、世界銀行、OECD、歐盟、歐盟17個環境部長或是全球政策智庫,都不斷呼籲綠色振興之改革契機,要求企業提出減碳承諾,臺灣政府、企業不應忽略此全球經濟變革走向對臺灣的下一波衝擊。正值蔡總統第二任期,應盡速確立國家級氣候與能源轉型行動藍圖,新任行政院應審視全球大局的挑戰,組成氣候行動內閣,並且於行政院層級設立「氣候會報」、召開氣候公民會議、訂定更上位的「氣候變遷法」。以此超前部署,如同新冠肺炎之治理做為全球楷模,翻轉我國在全球氣候政策後段班之名,更藉此奠定臺灣未來三十年的發展基石。
媒體聯絡人:
陳璽尹,手機:0919-316632
陳貝裘,手機:0916-00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