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於2006年發佈「責任投資原則」(Principle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 PRI),並且支持「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s)將「環境、社會與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納入投資決策的考量,並且瞭解ESG因素對於投資組合績效的影響(UNEP FI and UNGC, 2024a)。
大家對台灣水泥 1101(股票代號)的印象,多數直覺用名稱理解,就是在「台灣」做「水泥」。然而已經78歲的台灣水泥(台泥),經過七年積極低碳轉型與國際化,已蛻變為跨足11種產業、布局全球13個跨國市場的集團控股公司。隨著公司全球版圖擴大,橫跨事業體多元,且同步投入產業轉型與能源轉型,如何讓過去減碳成果看得見,未來淨零規畫看得到,是極度燒腦的工作。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各國紛紛提出碳中和或淨零排放的目標。建築業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根據國際能源總署 (IEA) 的報告,建築業消耗佔全球40%的能源,並產生相應比例的碳排放(IEA, 2023)。因此,如何透過提升能源效率、引入循環經濟並減少建築業的碳足跡,已成為各國推動氣候中和目標的重要議題。
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之召開,有兩個重要命題需要各界審議:第一、氣候與能源轉型的典範鬥爭。第二,氣候治理體制需典範轉移。就第一命題,目前台灣社會陷入核能延役、新建核能或核能中止的論辯。就前兩者而言,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以關懷台灣產業競爭與國家減碳思維提出顯著的主張,而後者反核團體以機組設備、地震風險、核廢料等主張促使社會共同思維。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經濟形成的供應鏈重組、美歐對中之去風險政策、科技競爭圍堵、China plus1、Taiwan plus 1之科技產業全球布局、AI算力競爭與連動電動車產業、軍工產業的國際競逐,新政府團隊已經面臨與八年前截然不同的全球治理格局。這些科技、國際政治經濟變局是屬於產業與科技策略之因應,而另一番具有國際強制規範導向、對政府治理與企業衝擊甚鉅的為2021年全球在COP26立下的2050淨零碳排共識要求,以及環境、社會與治理(ESG)愈來愈具規範化、制度化導向的要求。
台灣從 1998 年召開第一次「全國能源會議」開始,產業低碳轉型的呼聲不曾缺席。然而數十年過去,台灣距離淨零碳排距離還有多遠?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犀利指出─:這股「瘋永續」熱潮下,高喊永續發展卻「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不僅許多工業國家如此,台灣也是!
從耗能照明汰換角度進入家庭,進而開啟關注台灣能源貧窮議題的這條路,DOMI綠然團隊走了9年。 為兼顧社會福利,2015年台北市率先啟動了弱勢家庭能源福利計畫,委託DOMI綠然團隊前後長達4年的時間,挨家挨戶的走進了台北市近3000戶中低收入戶的家中,除了逐一將家戶燈具更換成明亮節能的LED照明以外,我們更帶進了節能宣導的自發性關懷陪伴,目的是透過輕鬆聊天過程中,適時給予家庭空調及冰箱省電的撇步,以及處理家中老舊電器不知不覺浪費待機電力的方法。
在全球能源危機、能源價格上漲的大環境,本國政府也為此提出變革。為確保改革過程公平且包容,實現公正轉型,轉型過程中應讓社會上所有人獲得平等的機會和權益,更包容弱勢群體,以達到持續發展並減少不平等現象。
24年台灣總統大選可以架構在幾個觀察面,從這些全球與國內的變局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台灣的國家韌性,包括經濟韌性、社會韌性、環境韌性、政治韌性與國防韌性。簡單來說,國內外的變局深刻地鑄造本次總統大選的歷史條件,這從所未有的局勢、潛流與結構,雖然隱藏於選戰,被聚焦在下位格局的激烈攻防,但不可無視其開啟了未來每屆大選的不確定變局。
環境部於近期邀集環境團體召開碳費徵收辦法進行公聽會,按照其簡報顯示去年底行政機關已經數度與產業界溝通,規畫對於2.5萬噸以上溫室氣體排放源再扣減2.5萬噸作為徵收基準;同時,近期傳出石化業、鋼鐵業等高碳排產業因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事宜爭取免徵碳費。
《氣候變遷因應法》(原《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以下稱「氣變法」)自2023年2月施行,此法為我國氣候風險治理的重大法律,其大幅修正內容及其授權修訂或新訂子法受到各界關注。
「公正轉型」已經成為全球淨零碳排的焦點,甫結束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首次舉辦高階部長級圓桌會議,討論建立公正轉型路徑。其以「不遺落任何人」為要旨,確保勞工、女性、原住民與青年世代等在轉型過程中都有有平等的機會和權益。
我們要的不「只是」轉型,而是一個「公平正義」的轉型。(We want “justice” transition, not “just” a transition.)這是非政府環境組織代表(ENGO)在人民全體會議(people’s plenary)上的發言,也是這次COP28大會談判中,各個公民團體最重要的訴求之一。
2023年12月在COP28大會主席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秘書長擁抱之下,參與COP28的各國談判代表,鼓掌通過阿聯酋共識。在這史上最炎熱,同時也是化石燃料相關排碳量創下歷史新高的一年,創紀錄的高達近十萬人參與的氣候峰會,全球卻在這由油氣獲益堆疊而成的杜拜,共同承諾要擺脫能源系統長期以來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宣告化石燃料時代即將終結。
在2015年的COP21大會上,簽署了《巴黎協定》,旨在控制全球氣候變暖,其目標是確保全球平均氣溫較前工業化時代升高不超過2℃,並努力限制在1.5℃以內。然而,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2023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截至2023年10月,全球平均近地表溫度已比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約1.4°C。
自從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將地熱能列為前瞻能源之一後,台灣地熱發展便已如火如荼進行。台大風險中心(下稱風險中心)受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下稱地熱協會)邀請,協辦「2023公民地熱論壇及北部地熱參訪」,並作為觀察者實地參訪新北金山四磺子坪先導地熱電廠與鑽井施工平台,然後於10月24日至26日參與在台東縣及高雄市舉辦的3場公民地熱論壇。
上週三剛結束的聯合國第28屆氣候峰會(COP28),作出了「能源系統轉型以擺脫化石燃料」的歷史性決議。而啟動這個全球歷史轉折點的門閥,在於2015年COP21的《巴黎協定》——當時象徵性地宣告化石燃料的終結;2021年的COP26更進一步地在「全球2050淨零碳排」決議下,爭執是否淘汰或逐步退場化石燃料。那時,就已為今年的決議埋下伏筆。
「氣候變遷企業轉型,風險 or 機會?」系列論壇之「強化氣候風險資料服務以邁向永續金融」論壇於今年11月27日在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大樓舉辦,由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辦,並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氣象署、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與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協辦。
近來台灣各界興起2050淨零碳排議題,相關的ESG、碳盤查、碳定價等課程相當踴躍,尤其去年3月底政府發布臺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並於今年初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確立碳費機制等,似乎各項轉型推動充滿活力。然而,根據臺大風險中心連續對產業2022年、2023年就揭露氣候財務報告(TCFD)的調查,以及對高碳排產業的分析來看,卻呈現不同的樣貌。
2023年,全球逐漸走出COVID-19疫情陰霾,但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越來越顯著。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九月發布的最新數據,今年六到八月是史上最熱夏天;世界各地頻頻發生熱浪、野火、暴雨、洪水等災害。人類必須正視:氣候問題成為日常,且越來越嚴重。
Page 1 of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