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全台能源消費變化趨勢
- 2018年國內能源消費量創下歷史新高,為8,683萬公秉油當量,較2017年成長約1.83%,高於過往五年(2012-2017年)的年均成長率0.91%。[註1]主因來自非能源消費部門的成長, [註2] 成長貢獻度高達79%,即:石化產品原料的煉製帶動2018年全國能源消費的成長。因此,2018年的能源密集度為5.16公升油當量/千元,較前一年僅微幅進步1.1%,低於與過往年均進步2%以上的情勢。(能源局,2019a)。
- 除了非能源消費部門、工業部門,以及能源部門自用之外,其餘部門的能源消費量皆較2017年削減,又以運輸部門、農業部門的削減率最高;如從能源消費之削減貢獻度來看,以運輸部門與住宅部門為主要的能源削減貢獻來源(表1)能源局(2019b)。[註3]
- 工業部門:能源消費量較前一年成長0.71%。
-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的能源消費大幅下降(-14.62%),塑膠製品製造業能源消費微幅下降(-0.82%),其餘行業別的能源消費均呈成長趨勢,又以紙漿、紙及紙製品業之能源消費成長率居所有行業之冠,較前一年成長5.72%,其次為金屬基本工業(3.29%)與化學材料製造業(2.51%)(能源局,2019c)。
- 若從能源消費成長的貢獻度來看,2018年以化學材料製造業與金屬基本工業為主要的成長動力,兩行業的能源消費成長量完全抵銷了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的能源削減量。推測是因為年初國內煉油大廠啟用輕質原油分餾工廠,石油腦轉變產出增加,帶動下游端的化學材料製造業產能;鋼鐵業因國際鋼價持穩,帶動鋼品需求,且上年同期國內鋼鐵大廠高爐及熱軋產線歲修,比較基期低,故成長率提升。而電腦通信及視聽電子產品製造業(以下簡稱電子業)過往10年的年均成長率約4%,但其2018年的年成長率降為1.62%,推測與國內行動裝置鏡頭減產、中小型液晶面板需求降低,抵銷部分增幅有關(能源局,2019d;2019c)。
- 如細看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種類,2018年與2016、2017年的情勢相同,煤炭與石油產品的消費量皆創下近五年來的新低點,天然氣、電力消費量則創下新高,顯示工業部門能源使用轉換為天然氣與電力已是趨勢(能源局,2019e)。
-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的能源消費大幅下降(-14.62%),塑膠製品製造業能源消費微幅下降(-0.82%),其餘行業別的能源消費均呈成長趨勢,又以紙漿、紙及紙製品業之能源消費成長率居所有行業之冠,較前一年成長5.72%,其次為金屬基本工業(3.29%)與化學材料製造業(2.51%)(能源局,2019c)。
- 服務業部門:能源消費量較前一年略為下降0.6%。以工商服務業與倉儲業的能源消費成長幅度最大,而住宿餐飲業與公共行政則是削減幅度最大(能源局,2019f)。
- 運輸部門:能源消費量較前一年下降1.84%,主要來自公路能源消費中,車用汽油的使用量大幅減少(能源局,2019g)。
表1 2018年我國各部門別能源消費成長率與成長貢獻度資料來源:能源局(2019b),本研究整理。
二、 2018年台灣發電結構與再生能源發電種類占比
- 燃煤、燃氣發電占比與2017年大致相同,分別為46.3%、34.6%,燃氣占比未再進一步提升的主因在於現有天然氣接收站的能力已達飽和;核能發電占比從2017年的8.3%回升至10.12%,主因為核二廠2號機2016年大修後,2018年經原能會審查、台電併聯測試後,於6月重新運轉(圖1)(能源局,2019h)。
- 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略為上升至4.7 %。主因是水力發電量較前一年減少了18%,因此太陽光電發電量雖然成長六成,但整體再生能源發電量的成長效果有限。而依照原規畫,2018年再生能源占比應達6.7%,發電量應達180億度,但2018年的實值與目標值有三成的落差(能源局,2019h)。
- 根據經濟部(2018a),我國太陽光電2018年的設置量規畫為3000.16MW,而至2018年12月,其實際裝設量為2738.1MW,達成率約91.3%(能源局,2019i)。而根據台電(2018),至2018年12月,審查中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尚約3.5GW,若能順利完成審查且併聯,預計可達到2019年的裝設目標值;風力(陸域+離岸)原設置量規畫為921.09MW,但其實值亦不如預期(704MW,達成率約76%),推測與其行政規範、海上施工作業皆較繁雜,又逢11月底地方大選與公投結果、12月公布的躉購費率草案衝擊風電商信心等因素相關。
圖1 2018年台灣發電結構與再生能源發電種類占比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9h),本研究繪圖。
三、 全台用電量與尖峰負載變化趨勢
- 我國2018年電力消費呈成長趨勢,全台電力消費量2643.9億度,用電成長率為1.15%,成長幅度雖較前兩年下降(能源局,2019j)。但電力消費量已逼近經濟部(2018a)原規劃之2025年消費量(2657.1億度),不利於我國能源轉型與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的達成。
- 除了住宅部門,2018年各部門用電皆成長,以農業與工業部門的用電成長幅度最大,運輸以及服務業門的用電成長率降至1%以下,住宅部門的用電成長率自2016年起持續下降,2018年為負成長(-1.11%)。若從用電量的增長貢獻度作分析,仍以工業為主要的增長貢獻來源(能源局,2019j)(表2)。
表2 2018年我國各部門別用電成長率與總用電增長貢獻度 (負號表示削減)資料來源:能源局(2019b;2019j),本研究整理。
- 工業部門:
- 2018年用電成長率為2.14%,主因為800KW以上的工業大戶用電成長,其中又以台中、高雄為主要的增長貢獻來源,原因為用戶的戶均用電成長,成長率分別為5.85%、2.27%;值得注意的是,高雄市除了工業大用戶用電成長之外,小於800KW的工業用戶用電成長率亦偏高(7.82%),成長率居全台之冠,推測是位於高雄的金屬基本工業、金屬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等行業帶動用電成長(工研院,2019a;能源局2019k)。
- 如細部檢視各行業別,紡織成衣及服飾業、塑膠製品製造業與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的用電量均下降,其餘業別用電量皆成長。在用電成長貢獻方面,如同2017年趨勢,以電子業、金屬基本工業、化學材料製造業為用電增長的主因(能源局,2019k)(圖2)。
- 根據工研院(2019b)2016年我國六大耗能產業(電子、石化、鋼鐵、水泥、紡織及造紙)之電力消費,製程設備耗電占比約58%,公用設備約為42%。公用設備中又以空調與空壓為主要的耗電來源,若能將超過15年以上之老舊冰水主機與空壓機汰換、強化既有設備之保養維護與製程節電,將可有效抑止工業部門用電成長率。然因我國能源價格長期低廉、設備回收年限長,難以誘使企業積極節能,需進一步研擬管制型政策工具(例如:定期檢討與更新六大耗能產業之節約能源及使用能源效率規定、實施能源稅等)與經濟誘因(例如:加速溫室氣體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制度)方能刺激工業節能與產業轉型。
- 2018年用電成長率為2.14%,主因為800KW以上的工業大戶用電成長,其中又以台中、高雄為主要的增長貢獻來源,原因為用戶的戶均用電成長,成長率分別為5.85%、2.27%;值得注意的是,高雄市除了工業大用戶用電成長之外,小於800KW的工業用戶用電成長率亦偏高(7.82%),成長率居全台之冠,推測是位於高雄的金屬基本工業、金屬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等行業帶動用電成長(工研院,2019a;能源局2019k)。
圖2 2018年工業部門各行業別用電增長情勢
資料來源:能源局(2019k),本研究繪圖
- 服務業部門:
- 如涵蓋機關用電[註4] 其用電成長率為0.44%,但若扣除機關用電,用電成長率約為1.1%,與2017年趨勢相近,公部門仍為該部門用電削減的主要貢獻者,其中又以機關包燈、中央政府電力為主要的節電來源(能源局,2019j;工研院,2019a)。
- 800KW以上大用戶:用電成長率為0.3%,高於2017年成長率(-0.2%),以澎湖縣(102%)、南投縣(7.6%)、宜蘭縣(4.6%)用電成長率最高。但若從用電增長貢獻度來看,則以新北市、桃園市與台中市為主要的成長貢獻縣市,新北市增長的原因為戶均用電成長,桃園市、台中市的戶均用電雖較前一年下降,但因用戶數量增加,故整體用電仍成長(工研院,2019a)。
- 小於800KW的用戶:用電成長率為1.1%,全台約有一半的縣市呈成長趨勢,又以新竹縣(5.5%)、宜蘭縣(5.0%)、彰化縣(4.1%)用電成長率最高;以屏東縣(-2.7%)、連江縣(-1.9%)、苗栗縣(-1.0%)用電削減幅度最大(工研院,2019a)。
- 表燈營業用電:用電成長率為1.7%。除了台北市與連江縣,全台表燈營業用電皆為成長趨勢,又以新竹縣(4.6%)、桃園市(3.5%)、嘉義縣(3.4%)用電成長率最高(工研院,2019a)。
- 整體而言,服務業中(不含機關用電)用電削減幅度最高的縣市分別為:連江縣(-4.1%)、屏東縣(-1.1%)、基隆市(-0.7%)與新竹市(-0.5%)。2018年除了800KW以上大用戶用電較2016、2017年微幅成長之外,其餘用戶用電成長率僅略低於2017年成長率(表3)。中央雖已於2017年拍板定案為期三年75億元的新節電運動,以經費補助地方推動節電措施,然地方縣市實際拿到經費、正式啟動節電計畫約在2018年四、五月,再加上後續相關行政程序、設備汰換補助公告的擴散時間,致使部分商家設備換新的時間受到壓縮,影響2018年中小型商家的節電效益,因此新節電運動帶來的效益預期要到2019、2020年方較為明顯。
- 如涵蓋機關用電[註4] 其用電成長率為0.44%,但若扣除機關用電,用電成長率約為1.1%,與2017年趨勢相近,公部門仍為該部門用電削減的主要貢獻者,其中又以機關包燈、中央政府電力為主要的節電來源(能源局,2019j;工研院,2019a)。
表3 2018年我國服務業部門(不含機關用電)用電狀況資料來源:工研院(2019a),本研究整理。
圖3 2018年各縣市服務業部門用電成長量(削減量)組成
資料來源:台電(2019a),本研究繪圖
- 住宅部門:住宅部門的用電成長率自2016年起持續下降,2018年為負成長(-1.11%)。主要來自高雄市、台北市以及屏東縣和台南市的節電量。用電成長率最高的縣市以新竹縣(2.4%)、桃園市(1.8%)和南投縣(1.8%)為前三名。然而用電增長貢獻則主要來自桃園市與台中市,推估與人口戶數增長有關(張景淳等,2019)。
- 2018年台電系統平均負載為2993.3萬瓩,較前一年下降2.37%,然其系統尖峰負載為3705.7萬瓩,較前一年同期增長2.20%(能源局,2019l)。根據中央氣象局(2019),2018年年均溫為攝氏24.2度(以13個平地測站的平均代表台灣),雖略低於2016、2017年年均溫,但仍為台灣氣象紀錄上第5暖。2018年5月份的氣溫更達到1947年以來的最高紀錄,因各地高溫晴朗、降雨稀少,因此5月份冷氣時較2017年同期增長156.3時,成長率達89.4%,當年度5-6月間的售電量亦明顯增長。2018年最低備轉容量亦發生在五月(5/29),其備轉容量率為2.89%,除了因氣溫推升用電量增長,亦與部分機組尚未完成檢修、無法運轉相關。所幸需量競價與太陽光電及時救援,前者於5月份的抑低量最高達到69.7萬瓩/日,太陽能發電量約100萬瓩/日(相當於一部核電機組發電量),貢獻卓著。過往史上最高用電量前十名都出現在6月至9月,然2018年5月即進入高溫,刷下歷史上5月用電量新高,顯見氣候變遷、極端氣候帶來的影響。
- 6月開始台電各機組陸續完成檢修、併聯發電後,2018下半年的備轉容量率均維持在6%以上,加上需量競價措施持續推動,因此即便在全台最高用電日當天(2018/8/1,瞬時尖峰負載為3735.0萬瓩,高於2017年815大停電的3645萬瓩),備轉容量率仍有6.17%(台電,2019b)。而8月中下旬開始,中南部降雨時間長,氣溫偏涼,因此9、10月冷氣時較去年同期減少170.5時。
- 我國目前正在積極推動燃氣、再生能源電源開發相關計畫,期望成為未來供電主力。然考量美中貿易戰引發台商回流,將拉動用電需求,又逢極端氣候導致熱浪頻率加劇,政府尤需謹慎盤點、檢討用電管理策略,節電相關計畫需積極地持續推動。以需量反應措施為例,其在2018年8/14抑低用電量高達118萬瓩,高於一部核電機組發電量,顯示良好的需求面管理可抑低尖峰、改善電力系統負載、降低電源開發壓力。
- 汽車(含大貨車、小貨車、大客車、小客車與特種車):
- 2018年全台汽車新增掛牌數為43.5萬輛,年增率呈現負成長(-2.1%),原因應為2016年起實施汽機車汰舊換新減徵貨物稅政策,刺激車市買氣,因此2017年基數較高(主計總處,2019)。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新增掛牌的柴油大貨車年增率高於過往五年,為32.98%,新增8,629台,且大貨車總體數量下降(較2017年減少2,430輛),推測是受到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的影響,其推出相關補助措施鼓勵汰舊大型柴油車。然汰舊換新的數量(約1.1萬輛)與交通部(2017a)規劃的2.5萬輛有一段不小的落差。[註5]
- 2018年小客車新增掛牌數約38.4萬輛,其中柴油小客車新增數量較前一年大幅下降(-37%),油電混合車新增數量大幅成長(211.46%)[註6] ,新增6117台,成長原因是否與行政院2017年底宣布電動車化時程相關,仍有待觀察。非傳統燃油車(純電動+油電車)占新售車輛比例約2.4%,與2016、2017年相同。如併計新增、重領牌、報廢及註繳銷,2018年全台小客車登記數量中的低碳燃料車(瓦斯車、電動車、油電混合車)佔總體小客車的比例僅由2017年的1.6%微幅成長至1.7%(其中純電動車數量共1,795台),占比極微。
- 根據聯合國國際資源專家小組(International Resource Panel, IRP) 2017年的報告《Green Technology Choices》,從產品生命週期進行整體評估,在中國、印度與部分中東地區等電力碳密集度高的國家推動電動車,無助於溫室氣體減量。 [註7]然而根據我國工業局計算,並考量燃煤發電占比未來將下降,使用電動車確實比傳統燃油車更有助於溫室氣體減量。根據交通部(2017b)《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有六成以上的自用小客車駕駛人願意購置/汰換使用電動車輛,而其最優先考量因素為「健全的充電設施」。鑒於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與交通管理的掌握能力,電動車充電設備的設置需要中央與地方合作,使其符合當地交通模式與地理特徵。擴大公共採購、弭平燃油/電動車價格差距(含購買成本與使用成本)、整合電動車與車用電網(V2G)發展、監管電池再利用與回收機制,亦為電動車政策須考量的關鍵面向(IEA, 2018)。
- 2018年全台汽車新增掛牌數為43.5萬輛,年增率呈現負成長(-2.1%),原因應為2016年起實施汽機車汰舊換新減徵貨物稅政策,刺激車市買氣,因此2017年基數較高(主計總處,2019)。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新增掛牌的柴油大貨車年增率高於過往五年,為32.98%,新增8,629台,且大貨車總體數量下降(較2017年減少2,430輛),推測是受到14+N空氣污染防制策略的影響,其推出相關補助措施鼓勵汰舊大型柴油車。然汰舊換新的數量(約1.1萬輛)與交通部(2017a)規劃的2.5萬輛有一段不小的落差。[註5]
- 機車:
- 2018年全台電動機車新增掛牌數為8.2萬輛,成長率為87%,遠高於傳統燃油機車的新增掛牌成長率(-19.1%)。電動機車占新售車輛比例已經達到10%,較2017年成長一倍以上。如併計新增、重領牌、報廢及註繳銷,2018年全台機車登記數量約與2017年相當,但電動機車占總體機車比例從0.83%增長至1.4%,顯示電動機車的推廣雖有一定成效,但仍占比極微。後續如要進一步推動,電源中繼站(不論是換電或充電)的分佈如何與城市規畫結合將是關鍵。
- 電動機車登記數量仍以六都為主,依序為:桃園市(38,720輛)、新北市(28,184輛)、高雄市(27,110輛)、台中市(23,060輛)、台北市(19,689輛)、台南市(15,607輛)。
- 2018年全台電動機車新增掛牌數為8.2萬輛,成長率為87%,遠高於傳統燃油機車的新增掛牌成長率(-19.1%)。電動機車占新售車輛比例已經達到10%,較2017年成長一倍以上。如併計新增、重領牌、報廢及註繳銷,2018年全台機車登記數量約與2017年相當,但電動機車占總體機車比例從0.83%增長至1.4%,顯示電動機車的推廣雖有一定成效,但仍占比極微。後續如要進一步推動,電源中繼站(不論是換電或充電)的分佈如何與城市規畫結合將是關鍵。
2016年新政府上任後表示將積極發展綠能,啟動能源轉型。然而能源轉型亦須同步考量工業與住商節能、智慧電表裝設、電動車推廣等措施,此亟需公部門、產業與民間的共同參與及推動,方能連動產業與社會整體轉型,實現長期能源轉型與國家減碳目標。 以下以表4重點整理我國2018年度進展與其中程的政策目標,檢視其進程是否與其目標進度一致(綠色)、尚須努力(黃色)、或進度落後(紅色)。
表4 能源轉型進度檢核表
檢核標的 |
2018現狀 |
政策目標[註8] |
進度評比 |
評析 |
住商節能 |
住宅用電成長率為-1.11%; 服務業用電成長率為0.44% |
2016-2020年住宅年均用電成長率為-1.01%;服務業年均用電成長率為0.89% |
因2018年總冷氣時較2017年為低,有助抑制住商用電增長。然2018年啟動之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行動,目前執行進度遲緩,不利於達成住商電力消費零成長之轉型目標。 |
|
工業節能(含非能源消費) |
能源成長率為2.74%, 用電成長率為2.14% |
2016-2020年能源消費年均成長率為0.18%;用電年均成長率為0.72% |
依據經濟部規畫,用於石化產品生產所需要的能源消費應不再增長,唯去年度大幅成長5%。顯見針對耗能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能源效率管理上,均需強化,方可抑制能源與用電成長率。 |
|
智慧電表 |
已完成裝設23萬具,預計2019年3月完成20萬戶通訊布建。 |
2018年前完成裝設20萬具,2020年完成累計100萬具。 |
裝設量雖已達到目標,但目前選擇時間電價的低壓與表燈用戶數僅達智慧電表安裝量之65%,且尚未完成通訊布建,尚未能充分發揮效應。 |
|
太陽光電 |
裝置容量為2738.1MW,發電量為27.33億度 |
2018年設置量規畫為3000.16MW,發電量規畫為37.5億度 |
依據台電(2018),顯示其審查完成未簽約案件已達3.6GW,藉由加速行政流程,可確保2019年時太陽光電的裝置量可達到4.5GW、發電量達到56億度。 |
|
風力 (陸域+離岸) |
裝置容量為704MW,發電量為16.79億度 |
2018年設置量規畫為陸域737MW與離岸184MW,發電量規畫為24.49億度 |
除離岸風力發展以外,經濟部亦規劃陸域風力發展2025年時應增加至1.2GW,但去年度陸域風力裝置量並未持續增長。 |
|
燃煤 |
燃煤發電占比為46.3% |
2018年原規劃需降至45%,2025年燃煤發電占比為30% |
燃煤發電占比削減幅度不如預期,大型燃煤電廠發電量相較於台電原定規畫高出6.5%,需研擬相關規範,促使台電發購電結構符合減煤時程。 |
|
電動機車 |
電動機車佔新售機車比例10% |
2020年電動機車佔新售機車比例20% |
目前進度符合政策目標規畫,但於所有機車中,電動車的占比仍僅有1.4%。 |
|
電動汽車 (小客車) |
非傳統燃油車佔新售車比例2.4% |
2020年非傳統燃油車佔新售汽車比例10% |
新售小客車中,汽柴油車輛占比為97.6%,純電動車為0.16%。因此仍需要跨部會合作,建構電動車推動所需環境,方可達到預定的政策目標。 |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註解:
(1) 上一次國內能源消費創下新高為2013年,當年成長率為3.2%,主因同樣來自非能源消費部門;再上一次為2010年,當年成長率為6.6%,主因來自工業部門的能源使用成長。
(2) 根據能源局能源平衡表的說明,非能源消費係指非用於「燃燒」之能源產品數量,例如:鑄造業使用之焦炭、鋪路用之柏油、石油化工原料製造業生產基本原料所使用之石油腦、液化石油氣…等。因此廣義上的工業部門之能源消費量應同步考量非能源消費部門之消費量。
(3) 該部門能源消費成長率計算方式=[(2018年該部門能源消費量-2017年該部門能源消費量)/2017年該部門能源消費量]*100%;總能源消費之增長貢獻度計算方式=[(2018年該部門能源消費量-2017年該部門能源消費量)/(2018年全台能源消費量-2017年全台能源消費量)]*100%
(4) 根據台電官網說明,機關用電(機關及公私立大專院校售電)統計範圍包含:1. 中央機關(含中央機關、高中職以下學校及實驗林場)、地方機關(含地方機關及高中職以下學校)、公私立大專院校(含國立、市立及私立),依能源局列管電號辦理。2. 包燈(包括路燈用電、交通號誌燈用電、表制公用路燈及其他用電)。資料來源:https://www.taipower.com.tw/tc/sell_amt_city/sell_amt_gov1.aspx ,檢索日期:2018/01/31。
(5) 小貨車雖未在汰換補助範圍內,但政府自2016年1月起實施的汽機車舊換新可減徵新車貨物稅,適用對象包含小客車、小貨車及小客貨兩用車,
(6) 此處的油電混合車為「汽油(油電)」,依據交通部的說明,此種類車輛僅使用汽油為燃料,但可由車載裝置轉換成電能供馬達驅動車輛行駛者。
(7) 中國、印度、部分中東地區因高度仰賴燃煤、燃油發電(2017年,中國燃煤發電占比約65%),因此每發一度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遠高於我國。我國目前燃煤發電占比約46%,而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為:燃煤發電占比降至30%,燃氣占比提升為50%,再生能源提升為20%。
(8)住商節能、工業節能、太陽光電與風力之政策目標參考經濟部(2018a)〈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第一期階段)核定本〉p.19-p.21附件一。電動機車與汽車之政策目標參考經濟部(2018b)〈電動車及電動機車之發展期程〉。
參考資料:
- 工研院(2019a)。【地方電力智慧分析工具】(LEAT, Local Electricity Analysis Tool) 公開測試版本。2019/02/23檢索。
- 工研院(2019b)。〈工業部門能源查核與節能輔導推廣計畫執行成果報告〉。
- 中央氣象局(2019)。〈氣候監測報告 月刊第一百一十八期〉。
- 主計總處(2019)。〈國情統計通報 第022號〉。
- 台電(2018)。〈太陽光電設置併聯作業辦理統計表〉。2019/02/23檢索。
- 台電(2019a)。〈縣市住商用電資訊,服務業售電資訊〉。2019/02/23檢索。
- 台電(2019b)。〈過去電力供需資訊,近五年系統概況〉。2019/02/23檢索。
- 交通部(2017a)。〈能源轉型白皮書 運輸部門節能計畫〉。2019/02/25檢索。
- 交通部(2017b)。《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頁6。
- 交通部(2018)。《自用小客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 交通部(2019)。〈統計查詢網,車輛數〉。2019/02/25檢索。
- 能源局(2019a)。〈能源統計月報,能源指標〉。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b)。〈能源統計月報,國內能源消費(按部門區分)_歷年〉。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c)。〈能源統計月報,工業部門能源消費(按產業別)_歷年〉。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d)。〈能源統計月報,能源供需概況分析〉。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e)。〈能源統計月報,工業部門能源消費(按能源別)_歷年〉。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f)。〈能源統計月報,住宅與服務業部門能源消費_歷年〉。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g)。〈能源統計月報,運輸部門能源消費(按能源別)_歷年〉。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h)。〈能源統計月報,發電量_歷年〉。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i)。〈能源統計月報,發電裝置容量〉。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j)。〈能源統計月報,電力消費_歷年〉。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k)。〈能源統計月報,工業部門電力消費_歷年〉。2019/02/23檢索。
- 能源局(2019l)。〈能源統計月報,電力供需(月)〉。2019/02/23檢索。
- 張景淳、賴鋼樺、謝雯凱(2019)。〈【地方電力智慧工具】LEAT 2018年縣市售電資訊公開〉。2019/02/23檢索。
- 經濟部(2018a)。〈能源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管制行動方案(第一期階段)核定本〉。
- 經濟部(2018b)。〈電動車及電動機車之發展期程〉。
-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2018). "Global EV Outlook 2018." Retrieval Date: 2018/06/06
- IRP (2017). "Green Technology Choices: The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Implications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 Suh, S., Bergesen, J., Gibon, T. J., Hertwich, E., Taptich M. A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ource Panel.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Nairobi, Kenya. Retrieval Date: 2018/06/06
相關連結
臺灣能源情勢
本專題透過全面性
盤點台灣能源結構,
提供能源策略建議。
2019年
2019臺灣能源情勢回顧
2018年
2018臺灣能源情勢回顧
2017年
2017臺灣能源情勢回顧
2016年
解讀臺灣2016能源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