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出版

文章瀏覽點擊數
8370102

【活動回顧】環境x能源x社會=轉動臺灣 系列講座

文/黃翰榆 中心助理研究員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致力於探討社會風險,包括氣候變遷及能源轉型等相關研究。本次,綜合年度出版專書,設計一系列書籍座談會,期盼除了學術研究、政策建議之外有更多與民眾接觸的機會。

  2017年11月15日的首場講座《石化背後的「爭」象、真相》由本中心周桂田主任打頭陣,從風險、科技與民主觀點來探討石化業的擴充,不僅伴隨著駭人的碳排放量,也帶來了社會抗爭與衝突。主持人政治大學社會學系顧忠華教授提到周主任的《氣候變遷社會學》一書,對臺灣氣候變遷與社會議題的關注與重要性,並且在開場時強調書中所寫的議題於現今狀況,其實已經變得更加嚴重,後續周主任則以國光石化為例,分析反空污社會抗爭與衝突運動。

  2017年11月22日的次場《從學術到實務-社會影響評估在台灣》則由本中心王鼎傑博士後研究員接棒,談及翻譯國際影響評估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mpact Assessment)所出版《社會影響評估:開發行為的社會影響評估與管理指引》一書中,對社會影響評估的原則、概念和實務的核心討論,與期許經濟發展、環境永續與社會公義三贏的願景。同為譯者的主持人-臺大社會學系暨本中心研究員何明修教授,指出我國的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簡稱環評)似乎只提及開發的好處,有影響的部分則帶過,好像在為考試寫答案。王鼎傑博士更提到環評應該是由下而上的過程,考量到永續發展的評估,並且要讓居民關切的事項浮現出來,擴大公民參與、社區投入。

  2017年11月29日的第三場《你可以不要感恩,但一定要讚嘆的綠色知識》則由《一本書讀懂綠色成長》一書主編銘傳大學暨本中心研究員歐陽瑜教授,以輕鬆地方式講解綠色成長的概念,並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的蕭代基研究員來主持座談。歐陽教授談及現下我們逐漸習慣的消費文化與模式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浪費,例如現代電子產品的高汰換率與時下追求潮流的消費習慣都導致大量的垃圾產生。

  同時,歐陽教授也強調在聯合國科學機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之研究報告中,判斷出人類活動確實導致全球暖化。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反應在糧食的生產與飢荒、沿海地區的淹沒涉及我國的國土安全、疾病的蔓延更會帶來公共衛生的問題。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轉型成低碳社會已經不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是為了下一代的生存,必須採取的行動來面對大自然的反撲。令人頭痛的是氣候風險本身充滿了不確定、非線性、非單一與跨領域的特性,過去所執行的科技拆解方式是無法解決如此高度複雜的問題。為了讓世界從褐色經濟的鎖定中解放,並脫鉤對碳的依賴轉往綠色發展,目前已有需多國際組織正在進行研究,建立知識網絡、分享創新思維、政策工具,以雙軌進行的模式帶動知識系統與制度的變革。 

  歐陽教授也提醒大家,綠色成長固然需要政府透過政策推動進行引導、帶動,卻未必只有由上而下的方式,而是需要更多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將在地性的建議回饋給中央政府,需要兼容並蓄、團隊合作的模式。因此,《一本書讀懂綠色成長》一書的目標在於強化大家的公民知識,書中從聯合國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報告中選出文獻,從綠色成長的定義、因素、指標、目標談到綠色供應鏈與國家發展,來讓大家更了解綠色成長的內容,更期許在生活上不止做一個論述者,而是要做一個實踐者、傳善者。

  主持人蕭代基研究員也補充,綠色經濟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綠色的概念可以追朔至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面對急遽的經濟衰退,「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便被提出來於投資方面,轉向能夠創造更多工作機會的環境計畫,藉以修復支撐全球經濟的自然生態系統,以解決氣候變遷與經濟衰退的雙重危機。蕭研究員認為要以更宏觀與長遠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只有能源的效率提升、綠色科技的創新與再生能源發展等行動是不夠的,經濟活動的增加、資源的使用與污染的製造,依然會持續提升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因此,大家應該更進一步用綠色經濟的角度來思考,在制度、管制面上遏止排放量的成長。

  接著,現場聽眾詢問目前政府是否有在推動綠色成長相關政策?以及如何行動?歐陽教授表示,行政院已經有設立「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並推動綠色相關的八大專案,同時,在法規上也有電業法與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前瞻計畫裡面亦有關綠能的計畫。蕭研究員也回應,國發會與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也有委託進行綠色經濟發展的策略與方向,並有資源回收、循環經濟、綠色建設的規劃。但是,在制度面上需要再做精進,例如商品生產者在推動綠色供應鏈上,應該要對產品下游乃至於上游的工廠與製造者都要負起綠化的責任,例如汽車與手機應該要去思考如何延長壽命與增加耐用。

  另外也有人詢問是否有在使用其他綠色指標?蕭研究員指出,目前國際上也有在研究將環境、資源納入考量重新擬定出的綠色「國內生產毛額」(GDP),行政院主計處也有編制綠色國民所得帳觀察在發展經濟時,自然環境及資源的耗損情況,卻不受到重視。歐陽教授則提到,資訊透明化、揭露像是電費單、能源管理的資訊更能增進大家對能源消費的認知,並引導公民社會更加往轉型的道路走。


  最後,有人詢問假設三十年可以禁止完全使用石化燃料,是否可以改變現狀?蕭研究員回應,如果能增加再生能源的占比並且降低總消費量再配合綠色租稅的措施是可以降低國民所得不均,並期待環境有所改善的。但是,根據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斯德哥爾摩韌性研究團隊指出,全球面臨的主要問題將會是氮磷循環改變與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九大地球限度的系統風險。

風險vlog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