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
李宗義 中心研究員
林木興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2012年6月,「聯合國環境署」(UNEP)在「世界環境日」(Environmental Day)前夕公佈了一份以綠色經濟為題的民調。這份民調由英國的「再生計畫」(The Regeneration Project)所執行,針對世界17個國家,一萬六千名民眾進行訪問,另外從全球117個國家的企業、市民社會、政府與學術機構,挑選一千六百名永續發展專家,進行了專家問卷的訪問。
民調的結果指出,綠色經濟比起現今的經濟發展方式,更能應對處理眼下的經濟、社會與環境等問題,其中包括高達七成的民眾認為綠色經濟更能保護環境,也可以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68%),另外也有六成的受訪者認為綠色經濟可以改善生活的品質(61%)並且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61%)。(UNEP, 2012a)
然而這種直觀的結果,遠非此份研究所所欲回答的簡單問題,民調背後更強的企圖心,在於剖析民眾(消費者)對於綠色經濟的信心,以及這股信心是否足以支撐全世界由褐色經濟到綠色經濟的進化。因為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就陷入消費不振而失業率陡升的低迷經濟之中,世界各國無不想方設法,挖掘下一波轉型的力道,也期待在刺激經濟發展的各帖解方之中,帶動整個社會「質的成長」(qualitative growth)。其中「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也在新一輪的經濟危機,由聯合國所主動喊出,希望在解決經濟問題的同時,可以應付氣候變遷、水資源、糧食不足等環境問題的挑戰,最終帶來「全球綠色新政」(Global Green New Deal, GGND)的政策呼籲(UNEP, 2009)。聯合國在全球綠色新政的報告中,重申綠色經濟的定義就是:「可促成提高人類福祉和社會公平,同時顯著降低環境風險與生態稀缺的經濟」。因此,綠色經濟可視為是一種低碳、高資源效率型和社會包容型經濟。在綠色經濟中,收入和就業的增長源於那些能降低碳排放及汙染,增強能源和資源效率,並防止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喪失的公共及私人投資。也就是說,綠色經濟發展的實際經驗應該足以證成「波特假說」(Porter Hypothesis),亦即當整體的環境政策趨嚴、對環境日益友善的同時,並不會扼殺經濟的成長,反而會帶動創新,抵銷綠色轉型所支付的成本(Porter, 1991)。
傳統上環境與經濟發展對立的論述,是否會在全球綠色經濟新政的口號下煙消雲散?而綠色又是否有可能在景氣低迷的風暴中,成為帶領已開發國家以及開發中國家經濟復甦的萬靈丹。為了處理這個經驗上的兩難問題,UNEP與OECD紛紛投入綠色經濟經驗研究,從理論層次與經驗層次,探索綠色成長可持續發展之路(UNEP, 2012b),不論是綠色經濟政策制訂、「綠色經濟政策評估」(green economy assessment)、「綠色成長指標」(green growth indicator)的建立、世界各國之低碳轉型經驗或是「政策工具」(policy instruments)的激勵效果,都已成為建構「綠色成長知識平台」(Green Growth Knowledge Platform)的主軸,持續分享全球綠色經濟轉型經驗,並且想像一個綠色典範轉移的可能性。
然而,綠色經濟常常淪為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政治角力戰場,其中也潛藏著一道菁英知識與常民認知之間的鴻溝。已開發國家高舉友善環境的經濟成長,是否符合開發中國家經濟優先的目標?而菁英所傳遞的「永續論述」(sustainability discourse),又是否可以改變一般民眾短期的經濟理性目標?簡單來說,綠色經濟到底是帶來長期的經濟成長,還是會扼殺後進國家的追趕力道?民眾對於綠色經濟有多大的信心,也就支持這條綠色經濟轉型之路能否持續的關鍵。
回頭進一步檢視民調的結果,問卷以「改善人類福祉,廣泛分享經濟利益,並同時顯著降低環境的衝擊」做為綠色經濟的簡單定義,也指出「綠色經濟將使用較為潔淨的能源、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並且將經濟利益帶給所有人類」。在這樣的文字敘述之下,有17%的民眾完全了解綠色經濟的意涵,也有超過五成(53%)的民眾「基本上確定」(fairly sure)綠色經濟的意義,也就是說綠色經濟已經不再是一個專家或菁英所壟斷的知識名詞,而是融入一般消費者的認知之中,成為他們理解的新型發展選項。在這樣的認知下,將近五成的民眾認為綠色經濟比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更能帶來長期的經濟成長(48% vs.12%);民眾也相信綠色經濟可以帶來比較高薪的工作(32% vs.18%)。如果進一步分析資料,GDP比較低的國家,對於綠色經濟的期待比高GDP的國家還樂觀,不論是長期的經濟成長(58%),或是創造高薪的工作(44%),開發中國家對於綠色經濟的信心都超過平均值十個百分點。(請見下圖)
圖:17個國家對於綠色經濟與現今經濟面對挑戰的有效性比較
資料來源:UNEP (2012a)
從這樣的民調結果,我們不難想像「追求經濟成長而忽略環境」的傳統意識形態勢必逐漸遭到揚棄,而所謂從褐色經濟到綠色經濟的轉型,也已經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關鍵」。臺灣站在這個轉型的道路上,已經無法再為褐色經濟的延續找到十足的正當性理由。發展必須走上綠色經濟之路,而環境政策的加嚴規範與強化管制必須成為推動國家綠色轉型的動力,為提升國家的綠色競爭力做好準備。
然而,從今年開始,相對對於其他國家,臺灣在綠色轉型上的遲滯與落後,似乎屢屢成為國際社會對於綠色經濟發展不力所檢討的對象,不論是歐洲商會2015年的《能源報告書》,或是美國商會發表的《2015白皮書》,都提到了臺灣再生能源的發展不力以及能源價格的偏低,讓臺灣企業只固守眼前的利益,而忽略長期發展的機會。此外,臺灣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IMD全球競爭力排名雖然高居全球第十一,但是在攸關綠色競爭力的「健康與環境」(health and environment)指標方面,不論是能源密集度、碳排總量、碳排密集度、再生能源比例、綠色技術解決方案、生態足跡、污染問題、環境法律,都屬於相對落後的國家,其中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而言,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我國2012年人均排放量為10.95公噸,全球排名第20位(IEA, 2014),這些都顯示臺灣在綠色經濟的轉型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眼下,我們需要對於綠色經濟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它不應該只停留在政府的政策宣示,也不該淪為紙上作業或者是知識菁英的焦慮來源,而應該轉為一種政府制度、企業經營策略、消費者行動的認知及實踐,讓我們相信環境與經濟並非互斥,而且綠色經濟也不會扼殺經濟的成長,就從這份民調出發,重新探索臺灣從褐色到綠色的經濟轉型之路。
參考資料:
IEA. (2014).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網路資料:
https://www.iea.org/publications/freepublications/publication/KeyWorld2014.pdf (瀏覽日期:2015年7月8日)。
Porter, M. (1991). America’s Green Strategy, Scientific American 264(4), 168.
UNEP. (2009). Rethinking the Economic Recovery: A Global Green New Deal. http://www.sustainable-innovations.org/GE/UNEP%20%5B2009%5D%20A%20global%20green%20new%20deal.pdf(瀏覽日期:2015年7月8日)。
UNEP. (2012a). Green Economy Will Boot Jobs& Economic Growth, New Global Poll. 網路資料: http://www.unep.org/NEWSCENTRE/default.aspx?DocumentId=2688&ArticleId=9149(瀏覽日期:2015年7月8日)
UNEP. (2012b). Toward 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 網路資料:
http://www.unep.org/greeneconomy/Portals/88/documents/ger/ger_final_dec_2011/Green%20EconomyReport_Final_Dec2011.pdf(瀏覽日期:201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