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端容 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一)目的
人口老化是一種複雜與多面向的議題。面對高齡社會的來臨,家庭的照護能量有限,「在地老化」將是高齡社會需要面對的問題。國際社會逐漸走向以「在地老化」的老人照護與安寧模式。「在地老化」不可能只靠「在(自)宅老化」,更需要透過「社區」的之集體力量彼此協助,才能尊嚴的老去。因此,社區必須提供多樣化的服務,讓高齡者能在其熟悉人、事、物的生活空間中「在地老化」。
「在地老化」的健康照護可區分為:「服務」(service)與「照護」(care)兩類。「服務」又可分為「機構」和「產業」進入社區,以滿足在地健康老化服務上的需求。機構指的是提供在地老化健康照護服務的「非營利組織」或「社會企業」;產業則是指與促進在地健康老化服務的相關銀髮產業。「照護」則指的是多層次不同的醫療機構及如何形成在宅醫療與照護的走動系統。「服務」與「照護」可能透過「社區」的聯結、仲介、媒合家庭需求、結合機構、產業供給端之間的連結,以動態系統運作的方式來提升老人認知力、參與力、活動力等三種能力。請見圖一,圖中說明家庭、社區、機構,以及產業等各節點(nodes),可環繞社區展開建立的網絡、伙伴關係(見圖一)。
圖一:「家庭與社區」互聯社會照護網絡結構
本計畫目標是透過檢視國際上如何發展支持高齡社會健康照護品質的社區組織型態做為切入點,暸解「在地老化」的發展趨勢及挑戰,並探討臺灣是否可能以「社區」做為「在地老化」落實的據點。本研究的「社區」是指在一定人口和一定範圍內可以提供在地健康老化服務連結的行動熱點,可以是一個里,也可以是一個里內的一個區域,也可以是幾個個里。人口和範圍可能不是這個「社區」概念的重點,關鍵在於它所發揮的功能。
(二)背景
「在地老化」的概念最早起源於北歐國家,例如:挪威、丹麥、芬蘭的住宅政策,就強調「原居住宅」;英國則推動「終生住宅」的在地老化。瑞典、澳洲的「老人住宅」則強調可「在宅臨終」。
以亞洲而言,日本在2005年推動全國「地區綜合支援中心」,其目的在於促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及維持生活安定並給予必要協助,藉此對保健醫療的提昇與福利增進進行全面性支援。「地區綜合支援中心」是以地區為單位,提供老年人的醫療、護理、護理預防、生活支援等諮商的單一窗口。
德國2006年建立「多代中心」──一個讓年老中青齊聚一堂的交流場所,由福利機構無償提供社區服務。這些多代中心強調「在地」,試圖將眾多元素,包括:照顧長者、教育、家庭服務,以及義工的參與等作一連結(陳伊敏,2015)。
芬蘭政府自2003年起由「高齡研究機構」(Age institute)開始推動「高齡運動促進計畫」(Strength in Old Age),統籌規劃全國性75歲以上老人的運動計畫,透過結合當地政府、社區及各大學共同執行,辦理地區老人運動,促進高齡人口從事運動,透過老人健康促進來整體降低未來失能所需投入的成本。(2016年06月07日,風傳媒,芬蘭長照轉向「在家養老」政府積極協助75歲以上老人獨立生活,網址:http://www.storm.mg/article/126959)。
我國在2005年推動「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並於同年5月通過「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其目標在於促進社區健康,發揮初級預防照顧功能,建立連續性照顧體系。並結合有意願團體參與設置,由當地民眾擔任志工,發揮社區自助互助照顧功能。同時,落實在地老化及社區營造精神,建立社區自主運作模式。「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之補助對象,除直轄市、縣(市)政府外,還包括:立案之社會團體(含社區發展協會)、財團法人社會福利、宗教組織、文教基金會捐助章程中明訂辦理社會福利事項者,或其他社區團體如社區宗教組織、農漁會、文史團體等非營利組織等。補助的原則是每一關懷據點應至少具備以下所述3項服務項目之功能:關懷訪視、餐飲服務、健康促進活動。「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推動至今已10年,去(2015)年底在全臺社區共設置有2476個關懷據點。2014年行政院繼而推動「臺灣368照顧服務計畫」,規劃「一鄉鎮一日照」,在全國368個鄉鎮區建立多元日間照顧服務,讓失能長輩在白天就近於社區得到妥適的照顧服務。其中為補充「日照」之不足,將較具條件的關懷據點升級為「日托」的「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佈建日間托老服務計畫」。該計畫規劃提升現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量能,擴大服務項目與時段及規劃財務自主運作機制,針對健康與亞健康老人,設計社區日間托老服務模式,培養在地日間照顧服務提供單位之能量,進而銜接發展失能老人社區日間照顧服務。並由政府經費補助日托中心專業人士,結合社區自身不同特色與地方產業,建立屬於在地的日托中心。現已有約60個日托中心,今(2016)年希冀可以達成100個的目標。然而,整體而言,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日托中心、樂齡學習中心等計畫與方案,缺乏明確的定位與人力編組,無論在名稱、組織、專業、財源上仍無法與現行的社區做密切的整合與連接。同時,各地區的動員能量有明顯差異,特別是城鄉的差異明顯。社區健康促進、社區經營管理的人才培育顯得更為重要。如何具體實踐社區人力培育、生涯發展、社區賦權等,特別重要。未來,針對如何形成網絡式的組織平台,應再行深入討論,是否可以里長或各地衛生所轉型成在地老化高齡照護的服務單一窗口,其可行性也值得再進一步討論。
人口特刊系列文章:
參考文獻:
- 陳伊敏(2015)。〈德國老年社會專題1:在德國,我們為什麼可以優雅老去?〉。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124-culture-feature-agingsociety-German01/。查閱日期:2016.1.11
- 陳端容等(2013)。〈高齡化社會「在地樂活」(Eco-Healthy Life)之前瞻性規劃:管理平台之建構與評估〉。《102年度前瞻研究領航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