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翰榆 中心助理研究員
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台大風險中心),不定期舉辦「鉅變新視界沙龍」希望能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促進各界交流,強化對社會的認識。本次特別邀請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先生(以下簡稱郝董事長)擔任主講,並由台灣公民智庫共同創辦人、台大物理系林敏聰教授擔任主持人。本次活動透過郝董事長從民眾與文化產業的角度來觀察台灣目前在能源、社會轉型、經濟幾個面向上所遭遇的重大難處。希望能讓更多關心台灣未來與相關議題的朋友能盡情發揮想像力及批判力,一起尋找破除窒息的機會,進行變革。
主持人林敏聰教授於開場時特別提到,社會的積弊和舊習已經快讓每位公民與國家窒息,而舉辦沙龍這樣的活動意義非常重大,能讓來自各行各業與不同背景的人共同來討論以尋求共識。也很期待郝董事長能分享他對於台電與其他公共社會議題的看法。
郝董事長在演講中首先談到,台灣已經歷經政黨輪替三次,但這十八年過去為何民眾感覺依然看不到未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社會逐漸失去創新的動力?以能源政策為例,台電從2008年起就談及增建核電廠來因應未來可能面臨的缺電危機,但在2016年1月卻談到備用電量轉正,未來核電如期除役也不會有缺電問題,但這項說法直到同年5月又再次改口,不禁讓人擔心台電做為電力管理機構在治理上的能力。
郝董事長更談到核電對台灣最緊迫的危險是核廢料的處置,而處理方法又充滿爭議。董事長以其參訪瑞士核廢料處理公司Zwilag為例,考量到地震等風險將乾式貯存桶集中在,地面的掩蔽體裡並透過空氣的對流及氣囪效果來進行散溫。但是目前台電核一、核二的乾式貯存桶在露天的山坡下,面臨地震或土石流的風險亦沒有適當的設計來進行散溫;同時,Zwilag的乾式貯存廠,為了緊急疏散都隨時準備特別設計的運送車。但目前台電廠區內是使用時速400公尺的「多軸油壓板車」運送,在運送與緊急疏散上相對令人擔心。而從電力需求面的管理來看,目前全台灣1300萬的低壓電用戶僅只有1萬多戶裝有智慧電表,顯見台電在用電資訊上的即時掌握依然落後於許多先進國家。
在社會轉型上,郝董事長引用「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一書中提到韓國正面臨經濟官僚、財閥與媒體形成的三位一體機制(既得利益體制),經濟官僚接受財閥提供的利益,透過媒體來影響大眾的思維,進而形成經濟利益共生鏈。這樣的機制很類似台電與核電的案例,要破除窒息的機會需要打破許多陳舊觀念與習慣。郝董事長更進一步以2015年自身出版的「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一書為例,指出台灣目前正面臨「沒有第一哩路的兩岸政策」、「無處可去的核廢料」、「無魚之海」、「被掩蓋希望的年輕人」、「沒有下一棒的經濟」、「救世主改善不了的行政崩壞」六大危機,其中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沒有具有新經濟思維的領袖來進行社會變革。這可以歸因於過去世代中大多是具有穩定、秩序、尊重權威、自上而下分配特色的陸域思維而比較難以去鑑別、思考與衝撞現有的社會結構。相反地,新世代隨著網路的發達與資訊的易取得性更容易發展出變動、自由、個人意志、公平透明的分配特色的海洋思維則更有機會應用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精神去懷疑社會裡面的既定觀念,即使是從常識面入手也可以發現電力公司管理上的困境。
經過郝董事長演講後,現場民眾也踴躍參與討論及提問。針對核電利益集團的形成,有民眾也擔心是否未來再生能源也會建構出這樣的利益團體。此外,更有人指出不確定性(uncertainty)依然會是再生能源面臨的挑戰,顯示出民眾對能源相關議題關心程度與面向相當多元與踴躍。郝董事長也回應至少希望政府在資源投入上要能夠做到公平,不要打壓不同能源的技術發展,即使大家都不是能源專業人士,還是可以透過常識來合理懷疑任何可能的風險。
最後由主持人林敏聰教授對於沙龍活動進行總結,指出過去台灣在民主、經濟與能源發展上依然是用大國思維,專家與公民之間的緊張關係讓我們在很多議題上很難建立基礎共識,尤其在鉅變時代之下很難用單一專業來因應社會多重的挑戰。因此,透過資料開放與建構平台讓不同背景的專家跟公民去辯論與對話,才有可能凝聚共識。同時,參考德國離岸風力發電技術的發展歷程,對於技術的發展會需要政府與民間有共同的核心價值去驅動新的研究才有可能實現夢想。 主持人也表示本次沙龍非常開心能聆聽到許多不同面向的聲音,也感謝與會來賓帶來精彩分享,相信透過此次的沙龍,定能增加台灣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的能量,替台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視訊:鉅變新視界沙龍II:「拒絕窒息,打開未來可能」- 雙方對談
視訊:鉅變新視界沙龍II:「拒絕窒息,打開未來可能」- 綜合與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