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落地,立法院在今(2023)年1月10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是臺灣氣候治理的重要里程碑。然而,法定目標到底能不能有效達成淨零?引發社會各界討論及關注。面對全球淨零碳排趨勢、各國減碳條件大不相同的情況下,我們須重新回到「放眼全球、行動在地化」的基本原則。
依照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是工業須減少95%碳排。相較之下,根據台灣公布2030年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減排目標為「24%±1%」,也遠不及國際於COP26「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中呼籲:2030年碳排應較2010年減少45%(United Nations, 2021)。
我們不能忘記,全球氣候危機的迫近,不會因為選舉等待。 國際淨零碳排給臺灣的壓力,不會因為臺灣總碳排量或臺灣半導體有多重要,稍微讓步。 3月份中央訂出淨零排放路徑,轉型需要加速啟動,除了中央,地方政府更是落實淨零的關鍵。
COP27是第一次將氣候損失與損害議題成功列入COP的正式議程,而且是非常實際的討論資金支持、科技、能力建構等議題,這些都是開發中國家需要的實際支持,而不是打高空的空談。
就定義而言,石化產業是使用石油或天然氣作為基本原料,製造出一系列不同的產品。在台灣,石化產業擁有完整且整合良好的產業鏈,貢獻大約16.5%GDP。然而,在台灣每年2.7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石化產業的排放量佔有顯著比例。在減少碳排放並達成淨零的全球趨勢與壓力下,我們應該仔細地檢視石化產業,
你聽過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嗎?是由金融穩定委員會(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全球各國紛紛宣示實現淨零目標!台灣2050淨零目標倒數中,《倡議家》將與台大風險中心合作,走進世界,一探各國淨零減碳策略解方。
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全球各國紛紛宣示實現淨零目標!
《倡議家》將與台大風險中心合作,走進世界,一探各國淨零減碳策略解方。
2021年地球日總統承諾「淨零轉型也是臺灣的目標」。很快的在一年過後2022年3月30日行政院終於正式公佈「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報告。此舉讓臺灣相當於加入了目前有51國提交給聯合國的長程減碳策略行列中,其中41國(與歐盟)已經在不同程度上承諾或規劃淨零目標;然而政府目前提供的淨零說明...
俄烏戰爭凸顯地緣政治緊張因素下,各國應加速發展能源自主,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而台灣的能源有97%依賴進口,任何天災或人禍,都可能導致斷氣的危機,更不必等到中共外力入侵。
在全球淨零轉型的壓力之下,雖然有愈來愈多的公部門和私部門致力於氣候行動,但挑戰依然存在,特別是轉型過程中對經濟影響的程度,以及因準備不足或延遲轉型所產生的風險。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科學家已明確表示,面對氣候變遷,倘若我們不及時採取應對策略,將對世界造成災難性的影響。因此必須積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防止最壞的情況發生。有鑑於此,英國承諾在2030年時,相對於1990年的排放水準減排68%,並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目標。而倫敦市長Sadiq Khan為展現減碳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