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淨零轉型切莫溫水煮青蛙

 (本文轉載自:2023/10/30 02:48:46 經濟日報 / 周桂田》名家觀點/淨零轉型切莫溫水煮青蛙

 

1030轉載

 

文/經濟日報 周桂田(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近來台灣各界興起2050淨零碳排議題,相關的ESG、碳盤查、碳定價等課程相當踴躍,尤其去年3月底政府發布臺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並於今年初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確立碳費機制等,似乎各項轉型推動充滿活力。然而,根據臺大風險中心連續對產業2022年、2023年就揭露氣候財務報告(TCFD)的調查,以及對高碳排產業的分析來看,卻呈現不同的樣貌。

  首要為分裂的企業國度。據研究盤查,前30大企業,有28家為在台公開發行以上企業,金管會要求上市櫃企業2023年起於永續報告書揭露氣候相關資訊,已有28家企業在2021年永續報告書依TCFD建議揭露其氣候相關資訊。並且在企業治理上,導入TCFD的28家企業,皆有向董事會報告永續/氣候相關議題,或由董事會監督治理。30家皆設有永續或ESG相關委員會或工作小組,負責節能減碳、碳中和、淨零、碳風險管理等氣候相關議題。

  相近樂觀的,根據CSRone(2021, 2022, 2023)盤點企業不同年度的永續報告書發現,2020年601家企業的永續報告書,有23.5%依循TCFD。2021年653家企業永續報告書,有36.8%依循TCFD。2022年777家企業永續報告書,有57.1%參考TCFD。這些資源豐厚的上市櫃公司重視TCFD之比例連年上升,顯見金管會自2021年起推出的綠色金融2.0至3.0已陸續收到成效。

  其次為溫水煮青蛙。風險中心2023年調查則顯示,台灣中大型企業員工數在200人以上,或營業額在5億以上甚至20億以上與登記資本額在1億以上,都有五成、六成知悉TCFD;但其實際已經進行TCFD者只有36.6%營業額超過20億企業有進行揭露,其他都未超過兩成、三成。中大型企業況且如此,何況規模未及的中小企業,無論是否知悉或真正執行TCFD,都差之甚遠,真正執行氣候財務揭露企業甚至是個位數百分點。顯示台灣內部企業因應氣候之轉型有嚴重落差。

  同時,連年的調查顯示,2022年有九成的企業表示不清楚環保署正在研擬的碳定價價格,顯示去年重大的碳定價機制資訊不透明。相對的,84%企業不清楚國際的碳定價水準。並且,只有26.5%清楚所屬的產業將受到管制,而超過70%企業並不清楚所屬產業將受到CBAM管制。2022年跟2023年有聽過TCFD者都未超過35%或38%。2022年有進行TCFD者只有8.7%、2023年也僅上升到14.3%。2023年全體只有35%有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揭露;並且只有10.7%有盤查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更值得注意的是,僅有1.7%企業有實施內部碳定價。

  亦即,氣候治理、碳定價的遲滯已經明顯造成大部分的企業溫水煮青蛙的結果。尤其在台灣,2021年中小企業家數接近160萬家,占全國企業 98.92%%,其中製造業約14萬多家,部分為品牌供應商之範疇三溫室氣體揭露對象。

  第三,需要明晰的碳定價政策與機制。造成企業漠視的主因之一,為政府政策與法規的延遲或不清晰。調查進一步顯示,有高達五成至六成的受訪企業認為政府的政策、法規影響了他們進行TCFD、碳盤查的動機。亦即,政府目前導引性的政策與法規,決定了企業轉型的決心與速度。

  部分大型企業由於競爭市場擴及全球,早已進行對應準備,不受到台灣內部遲滯治理影響,然而,由於目前碳費施行的延遲與碳費價格未定,30大製造業有實施內部碳定價者仍偏低。並且,一直到今年本調查之前,政府遲延碳定價施行期程、懸而未決的碳費費率,導致企業缺乏內部碳定價誘因與壓力,而只有1.7%企業有進行內部碳定價。

  總體來說,氣候治理、碳定價遲滯已經造成台灣企業永續轉型的落後,在原本高碳、褐色經濟路徑下,政府如果沒有系統、明晰的政策、轉型法制與規範,現狀上已經讓企業的學習成本拉高並延遲社會學習曲線,將更加拖延產業、經濟與社會的轉型。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