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

  • 新加坡在2020年3月向《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提交之國家自定貢獻和長期低排放發展策略中表示,除了維持2030年較2005年排放密集度降低36%的目標,更進一步提出2030年達到65 MtCO2e排放峰值的絕對排放量

  •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不間斷的科學研究與評估至關重要,然而,過度側重於線性科學研究,容易忽視社會價值對於轉型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Sheila Jasanoff教授曾指出,有如IPCC這般的科學評估,有助於將氣候變遷確立為一種全球現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其會將知識與價值抽離。

  • 歲末年初之際正是回顧過去、繼往開來的重要節點。2021年全球除了新冠疫情,也不乏氣候災難,從北美熱浪到西歐、中國河南等地的洪澇,以及台灣中南部也經歷了5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都證實了氣候危機已迫在眉睫。各國領導人相繼宣布碳中和目標,並積極制定淨零碳排的路徑圖。

  • 全球淨零碳排已成趨勢,台灣將首次把「2050淨零碳排」入法,未來也會向排碳大戶收取碳費,但淨零碳排的架構,未來的能源轉型、路徑與可行性,目前都還沒能找出社會最大共識,畫出路徑圖,對於台灣能源轉型,各界也持不同看法。今(10)日邀請到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於《FOCUS午間新聞》中,接受主持人沈瑾暘線上訪問表示,

  • 公投結果出爐後蔡總統旋即表示台灣人民希望走向世界,這番談話不能僅偏重在民眾對國際經貿與食安考量不能偏廢,應放在更廣闊的脈絡下來理解。

  • 2021年11月10日COP26發布「加速向100%零排放汽車和貨車轉型的宣言」,有多個國家、地方政府、汽車製造商、汽車製造之投資商、金融機構、車隊運營商以及共享移動平台等簽署該宣言,承諾目標2040年或更早停售非零排放之汽車和貨車。

  •  為期兩週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於11月中旬落幕,全球領袖們已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協議》,確定延續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1.5℃之內的目標,並「逐步減少」燃煤發電與森林砍伐,以及超過三十多國共同簽署加速零碳排的電動車發展。

  •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認為氫氣有機會為能源部門的永續轉型帶來新氣象,更可能在各經濟體淨零碳排中扮演關鍵的角色。目前,相較於其他能源,氫能的成本高出許多,

  • 在COP26前夕,國際上開始盤點各國在巴黎協定後的減碳成果,實際上是很不樂觀的。日前聯合國發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便指出各國最新的減碳規劃,是不足以避免全球升溫到危險程度的(環境資訊中心、姜唯,2021)

  • COP26氣候峰會已於11月13日落幕。作為COP21後最具重要性與代表性的締約方大會,COP26確實在全球數項減碳共識上有所進展,但多數專家認為,本次承諾目標仍然無法在20年內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根據目前各國的減碳承諾(NDCs),僅能將全球升溫限制在攝氏2.4度以內,且無法達成2030年依據2010年的水準減碳45%的目標。

  • 臺大風險中心認為:政府須把握「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並且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之時刻,持續地與社會、企業進行政策溝通,以便讓世界看見臺灣與國際共同面對氣候危機的決心與毅力...

  • 國際再生能源總署認為氫氣有機會為能源部門的永續轉型帶來新氣象,更可能在各經濟體淨零碳排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 誠如之前所言,新冠肺炎與氣候緊急將台灣推向世界歷史的舞台。疫情控制典範與口罩贈送,和大陸、美國、G7國家之疫苗贈送一般,放在普世價值的位階來看,具有道德的高度與並受到世界各國公平的回饋。

  •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說:不做淨零,台灣就被邊緣化。為何全球都在拚淨零碳排?為什麼拜登全力跟歐盟爭奪減碳科技的霸主地位?為何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這件事,在台灣沒有人懷疑?

  • 2021年五月,發生了二起嚴重的全國性停電事故,皆與高雄興達電廠的運作異常相關。然而,這不單純是人員或硬體因素所致,也與氣候變遷高度相關。對此,本期Open Energy將試圖釐清五月停電風波的歷程、直接影響與原因,再逐漸聚焦至全文核心,即氣候變遷電力系統調適的命題。

  • 由於這些污染物除了造成全球暖化,亦是對人體健康有顯著危害,因此,聚焦改善短期氣候污染物排放,等於同時減緩暖化與保護健康,效果可謂一舉兩得。短期氣候污染物因為其影響立即、全球暖化潛勢高,再加上各國過去較少改善方針,因此短期氣候污染物減量被認為是「低垂的果實」,國際上也愈來愈重視改善短期氣候污染物。

  • 世界各地的經濟體正在持續進行及加速零碳轉型,電力中再生能源的增加將導致化石燃料使用減少,特別是煤炭使用上最容易受到影響。同樣地,當電動車抑或是其他替代燃料變得越來越普遍,石油部門將面臨生存威脅...

  • 憑著巨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奧運會是向大眾展示應對當今挑戰(如氣候變遷)技術的絕佳機會。作為一項全球性的重大賽事,奧運會有責任減少排放,成為永續發展的催化劑。

  • 世界歷史將台灣推向全球的舞台,其一為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引發台灣在全球生產鏈的戰略位置,晶片生產安全以及其連結之地緣政治與科技競爭。其二為新冠肺炎台灣的防守楷模、失誤、疫苗政策的調整。

  • 課徵能源稅…淨零碳排關鍵

    甫於英國召開的七大工業國(G7)會議傳出至少會對發展中國家與中低收入國家捐贈10億劑以上的疫苗,並誓言在2022年終結疫情;而在第一天新冠肺炎全球治理的討論後,第二天即圍繞在國際氣候治理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特別呼籲G7領袖要正視目前氣候緊急狀態,依照科學評估及至目前全球升溫已達1.2度,他呼籲G7領袖應有所具體行動。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