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風險社會論壇-許一個臺灣的新發展願景(Taiwan in Transition, TWiT):從能源轉型啟動」論壇紀實
2017年3月24日,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風險中心)於臺大社會科學院舉行「臺灣風險社會論壇-許一個臺灣的新發展願景(Taiwan in Transition,TWiT):從能源轉型啟動」。論壇一開始首先由臺灣大學張慶瑞副校長致詞為本次論壇揭開序幕,張副校長肯定風險中心於能源轉型政策研究的努力,張副校長認為臺灣在未來五到十年最重要的兩個問題,其一是生育率,另一便是能源了,不處理這二個核心議題,將會影響臺灣未來發展,其中,能源議題之研究有賴科學與人文社會學院的緊密學術合作。接著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蘇國賢院長致詞指出,巴黎協定後,世界各國都在尋找低碳策略,臺灣若要有長遠的轉型發展,須要有前瞻性的政策。因此,德國便是相當好的借鏡對象。蘇院長也表示,轉型不單純是單面向的技術問題,社會的價值認同與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過往,臺灣教育依然傾向工程師文化為主,而往後的臺灣教育應更加重視價值選擇的層面,臺灣才得以邁向轉型。
本次論壇分上下場次,上半場次由風險中心研究團隊報告本次論壇主題,即臺灣的新發展願景、能源轉型如何啟動。由風險中心張國暉執行長代表簡報,其首先指出過往國家與社會的共同發展傾向於「鑲嵌自主性」的概念,重視國家菁英與社會利益團體的深度連結。然而,當今的「鑲嵌自主性」概念已經轉變,不應再只是單純國家菁英與社會的連結,而是需要社會上每一位公眾的集體意志,國家才得以轉型,這是關鍵!在氣候變遷、空氣污染與全球暖化等現象下,我們在關心經濟層面衣食無憂的同時,也希望有權同樣能保有舒適的綠色的環境。風險中心相信從能源出發,除了改善環境外,我們更可以同時改變臺灣的社會、政治與經濟結構。轉型不單純只是從自身出發、自身做起,也應該為下一代著想;相較於為了自身利益而維護環境,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投身轉型,一同改變臺灣現存的高碳結構。
借鏡德國全球變遷諮詢委員會(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 WBGU,以下簡稱WBGU)與各大跨國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綜合各種國際資料後,風險中心在釋出的TWiT報告中呼籲,我們是可以在不依賴核能的情形下,達成巴黎協定中本世紀末前不超過工業化之前水準的2℃均溫目標,甚至有機會達到低於1.5℃的積極目標。為了達到這遠大的目標,各國當前最重要的便是停止高碳產業的補貼並制定碳稅,同時發展新的技術來配合能源轉型與降低碳排目標,然而邁向各國轉型的最大障礙即為過去的高度路徑依賴而缺少創新變革。
德國WBGU報告也指出,能源轉型的推動能帶動整體的經濟成長。相較於德國,臺灣在推動去碳化、風能、太陽能的積極度上,尚有待加強,若從各種面向比較來看,臺灣的轉型願景確實與德國有一段落差。張國暉執行長表示,臺灣在治理層面上,最重要的是政治系統的改變以及擴大公民參與的機會,以建立更完善的轉型結構與對話平台。最後,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補充,風險中心已正式取得WBGU於2011年出版的一份World in Transition年度報告書的授權,得以翻譯該份報告書摘要,惟此譯本尚待德方確認校正中,故暫無法對外公開;期待本文件所倡議的價值與願景可供臺灣所有的變革行動者參考、學習與增進。
下半場次「凝聚臺灣能源轉型新共識」由風險中心周桂田主任主持,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楊鏡堂執行長,以及德國在台協會Sabrina Schmidt-Koschella(施碧娜)副處長共同與談。楊執行長從「希望能源轉型能帶動臺灣的產業創新」談起,指出現行政府已有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來推動各項國內綠能發展目標。全國的綠能發展方針主要分為:能源安全、綠色經濟、環境永續與社會公平,在能源安全面向上,楊執行長認為應從供給面、需求面及系統面出發;而對於臺灣的能源發展願景,政府正努力朝非核家園邁進,期望能提升能源自主及新興綠能產業。楊執行長呼籲,提出綠色產業的成功關鍵要素包含政府政策決心、學研界能量投入、民眾支持與產業投資信心。對於政府的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20%的積極性目標,楊執行長認為是有機會、可行的;這不只單純是技術面與政策面所需要參與而已,社會面也相當重要。楊執行長認為學校除了培養工程師以外,也要培養哲學家,透過社會公民的積極參與,才得以達到大家的轉型願景。
德國在台協會施碧娜副處長接著分享德國推動再生能源與低碳社會的經驗,德國在能源轉型推動的發展採取全面性的做法,設定了眾多目標:維繫能源安全、推動可負擔的能源以及與環境兼容的能源供給等。為了要追求德國所設定的眾多轉型目標,德國聯邦政府試圖採用更安全、更環保,但同時也可以保持經濟競爭力的轉型路徑。他們設定了減少能源消耗、替換傳統技術與資源,與改善能源效率等計畫。在減低碳排方面,再生能源的發展確實發揮了作用,德國在過去已經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碳效果顯著,現今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德國最主要的能源提供者。雖然德國的各項再生能源項目發展漸趨成熟,德國目前依然有許多需要努力達成的目標:包含如何讓再生能源的使用成本變低、讓民眾認同再生能源的程度變高,以及更廣泛的推展再生能源等。德國政府期望有更多的民間企業與地方政府能一同參與再生能源的發展。
在德國政府長年的努力之下,公民對於推展再生能源的認同度非常高。其重點在於德國民眾的理解,他們理解能源轉型是必要且無害的;而要促成這樣的理解,有賴於政府與民間的對話與溝通。對話相當重要,在推動再生能源的同時,要顧及到每一個人的所有利益。例如,他們正在推動的電網技術,沒有人民會希望電網建設從他們住家一路接過去。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在2016的時候設立相關辦公處,以確保人民的意見可以直接傳達到政府,而每個人民也都能得到回饋。在如此的雙向對話機制下,更能獲得民眾對電網建設的支持。藉由德國的經驗,臺灣學習的路徑可試著從政府方案的制定、透過創新促進工業獲益以及產生新的職缺開始。
最後,周桂田主任總結本次論壇,推動能源轉型、整體社會轉型,需要的不只是產業的發展,更要產業創新、現代化,全世界都已經開始參與邁向低碳轉型的社會變遷,若我們在不走向轉型就太慢了,我們面對的問題就是缺乏升級和研發,這不只是新政府必須面對的處境,也仰賴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視訊:第一場次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張國暉執行長
視訊:第二場次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 楊鏡堂執行長
視訊:第二場次 德國在台協會 Sabrina Schmidt-Koschella 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