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新工業革命 別忽視風險

名家觀點/新工業革命 別忽視風險

本文轉載自:2019-04-25 02:48 經濟日報》名家觀點/新工業革命 別忽視風險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所長

1080807 2

 

  台灣雖然在近代進入了全球現代化的體系,但自1970年代以來卻是以後進追趕快速擠壓工業化的進程,加入了世界體系。而這個作為全球生產鏈的一員,台灣同時面對全球化經濟、社會、環境、科技風險的挑戰,無法自外於人。因此,我們需要以巨觀的角度,來審視全球化跨界競爭與衝擊中台灣的準備。

  歷經19世紀末的蒸氣動力為基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20世紀中期電力革命鋪陳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以致20世紀70年代以來開展的、以知識與資訊為生產範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及其資訊化經濟,及至90年代末,基因工程、奈米、數位科技的突破,帶動全球的巨大的轉型,透過全球化網絡運動,在人員、物品、傳播、資訊繁複、快速地交換與傳散下,尤其,透過科學與技術競爭的發展,一方面使得科技的應用更加趨近於人們的消費、醫療、健康、運輸、行動,而成為鑲嵌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科技與經濟結合體。

  另一方面,新興科技的發展雖然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或效率,但也帶來高度的安全不確定性,並且趨近性的挑戰人類健康、生態、倫理與社會的邊際(boundary outbreak)。更甚的是,新興科技透過全球化經濟的競爭與網絡運動,使得問題不再侷限於單一地區或地域,透過全球擴散的過程產生了挑戰。

  而此在20世紀末延伸到基因、奈米、光電、數位科技的突破,構成了全球各國相繼追趕的「創造性破壞」,並成為科技競爭法則的圭臬。然而,此創造性破壞過程牽涉的不只是經濟的領域,同時產生對於倫理、價值與社會的衝擊。而這些機會與風險,在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不僅僅局限於創造性破壞,而是速度更快、廣度與深度更為長遠、並產生更為劇烈的科技、產業、政府治理、社會共識與信任、社會認同的系統性變革。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Klaus Schwab(2017)認為近年以來的各種新興科技在前揭資訊複合科技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延伸到人工智慧、機器人、物聯網、無人駕駛、3D列印、奈米科技、生物科技、材料科技、能源儲存、量子計算等諸多領域,啟動了更為深刻的物理與生物科技的結合。

  他宣稱這樣的科技變革,直到今天已經陸續出現新的商業模式、顛覆了既有的生產、消費、運輸與交付體系。同時,也帶動了人類治理體系,包括教育、政府管制、社會、文化與倫理、甚至環境系統的大變革。因此,他主張兩個關鍵樞紐:第一,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來到之際,我們需要反思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無論是國家層面和國際層面。第二,國際社會應逐步就工業革命各種機遇與挑戰形成積極、一致的共識,讓具有個人與群體賦權意義的新科技發展,逐步摸索取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以避免公眾抵觸。

  事實上,這樣的發展趨勢對全球與臺灣社會並不陌生,在跨越到21世紀的複合奈米、資訊與生醫科技變革等第三次工業革命之際,已經啟動了科際連結的趨勢,同時也形塑跨越疆界、跨越科技、社會與倫理之跨界機會與風險的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s)。

  亦即,一個社會如果能夠建構治理創新,發展更為多元、更為民主與透明的治理體系,藉由反身性變革的社會轉型帶動科技轉型、產業轉型經濟轉型,方能成功引導國家因應系統性巨變,並成為新工業革命的引領群。台灣正在這個浪頭上。反觀,若台灣仍然持續深陷在舊的褐色經濟、褐色能源的論辯泥沼中,如和能夠精粹出第四次工業革命之所核心的國家品牌與社會創新呢?

 

封面圖片來源: Photo by Nik Shuliahin on Unsplash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