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名家觀點/揚棄褐色經濟 創新轉型

名家觀點/揚棄褐色經濟 創新轉型

本文轉載自:2019-06-05 01:18 經濟日報》名家觀點/揚棄褐色經濟 創新轉型

文/周桂田 中心主任、台大國發所所長

揚棄褐色經濟

 

  第四次工業革命等新興科技發展,或麥肯錫顧問公司所描繪未來十年十大科技產業,包括行動網路、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科技、先進機器人、自動駕駛汽車、新世代基因、能源儲存、3D列印、先進材料等,在長期的跟隨與營運下,台灣或具有一定的累積與優勢。

  然而,這樣的累積,正如大前研一於2013年指出的,需要揚棄貿易加工立國、以巨量國家(靠巨量生產與低成本決勝負)模式為典範,而應該朝向小型、重視高品質人口與勞動力之品質國家典範移動。亦即,對立於低成本的生產模式,催生出高成本、高報酬、高附加價值的產業,以開放性的經濟小國招攬全球的人才、物質、資金、情報與企業,成為全球的「樞紐據點」(global hub)來開創競爭量能。

  台灣一直以來以後進追趕的姿態,在全球產業分工鏈取得一席之地。然而,過去以代工、低毛利、自我壓縮的技術學習,雖造就了廣泛的製造、效率、彈性成效,但也造成品牌突破的困境。尤其,部分更建立在褐色經濟之犧牲體系下,導致唯經濟發展的單線思維,造成了勞動、環境、能源系統的脆弱性累積。而這樣的基礎,過去在80、90年代階段性堪稱舊的典範,如「台灣錢淹腳目」等,卻在2000年之後面對全球科技、氣候變遷下反而形成今日經濟、社會轉型的難堪。尤其面對2010年代中快速崛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台灣若未能迅速調整發展價值、策略與省思鉅變社會轉型的哲學,以總體的科技、社會、環境、健康等相互影響、學習的永續經營,未來將很難在新的時代建立創新型的社會來應變、並引領全球的發展。

  亦即,台灣需要從過去代工模式太為成功的魔咒,脫離出來而朝向重視研發、高附加價值的產業模式轉型。即使或有主張代工模式形塑台灣專門的契約資本主義之彈性、優勢、隱形冠軍等,也需要在第四次工業革命進行轉型。如彼得杜拉克所言,過去的成功是今天轉型的絆腳石。

  過去的發展形態的確與褐色經濟緊密契合,高碳、高汙染、低薪、低電價、低水價、農地違章工廠、環境與健康成本外部化等,其造成今日國人仍然高度依循過去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在相關的能源、空汙議題重大議題的辯論上,深陷在舊式、欠缺進步性、欠缺社會轉型與創新的框架,吵吵嚷嚷。遑論離全球各國政府、社會、產業、金融部門所重視的低碳、氣候、數位科技所造就的變革與社會前瞻甚遠。

  一旦企業的領導人都有這樣的覺醒,台灣要超越並創新,就不遠了。

  台灣需要快速的遠離這種舊式框架的辯論,而前瞻動態的趕上、大幅轉型創新整體發展模式與典範。即使結構上有打造全球品牌的瓶頸與挑戰,但若能覺醒於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啟動科技、經濟與社會之共同創造、共同設計、共同傳遞,並早日啟動創新研發所需要的總體社會條件:社會創新(永續與公平)、科技創新(關鍵突破、安全、共識),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社會認同、團結與信任,方能在新一波的大轉型變動中發展為強健的經濟社會系統。

  鉅變轉型的第一步就是,無論調整發展細縫產業,取得隱形冠軍,或正面迎戰建構全球平台與品牌,都需要顛覆過去沿襲的犧牲體系。

 

 

封面圖片來源:Chuck Holland J.M. Leathers Geothermal Plant via photopin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