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族群、地區的用電需求與供給呈現多元樣態,為落實供電保障或「用戶用電權益」,電業管制機關需有更積極的監督與管理方式,讓人人得以享有永續能源...
新政府上任後表示將積極發展綠能、啟動能源轉型。然而其成績如何?本文剖析我國2016年能源與電力供需狀況,並比對2025能源轉型目標,協助讀者掌握臺灣最新的能源情勢與挑戰。
當全球正積極的展開氣候變遷下能源減碳、產業與空污治理變革的螺旋運動,而朝向綠色、低碳社會體系的轉換,雖然臺灣已經感受到國際的制裁壓力(垂直壓力)與社會內部環境與永續經濟呼聲(水平壓力)...
當勞動權和轉型放在對立的位置,勞動權成為談判的籌碼,使人忽略掉為何要轉型的問題,會讓轉型窒礙難行,但是勞動權也是轉型必須關注的一部份,不該是衝突的...
能源轉型作為臺灣社會面對氣候變遷風險的自我驅迫運動,臺灣同時面臨國際減碳的垂直壓力與內國能源民主的水平壓力,需要同時解決空氣污染、能源排碳與產業轉型的三螺旋問題。
面對全球的減碳、產業轉型、空污治理轉型三螺旋運動,台灣能源轉型的困境與挑戰必須放在兩個重要面向來思考,第一為價值導向,我們需要重新建構台灣未來經濟社會的價值方向;第二為我們需要審視能源轉型的結構困境...
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在一九九〇年代主要工業國啟動再生能源的發展路徑,其主要利基在於尋求先驅的新能源技術與競爭,而僅理念式的推廣綠色能源來因應地區性的環境破壞...
由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團隊合作編譯完成。本報告書編譯了德國能源安全供應倫理委員會於2011年提出德國能源轉型的執行策略,強調了「集體的努力」(Collective Effort)的重要性。
面對伴隨著高度不確定性的全球氣候變遷風險,臺灣社會無法自外其中,在共同面對提出全球行動方案的同時,也必須回歸在地脈絡檢視。審議民主或其他不同形式的公共參與,都有助於更進一步地深化公共討論及公共政策的品質,並強化面對極端、不確定風險的韌性...
氣候變遷的不利影響具有議題連的效果,氣候系統變暖不僅導致諸多環境退化的現象,亦牽動著糧食、健康、飲用水、遷徙與衝突等議題,復以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與破壞程度增加,再再都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命與財產...
2005-2009年間德國梅克爾第一任黑紅大聯合政府的能源政策,推出整合能源與氣候計畫和綠色復甦計畫,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全球金融海嘯,並呼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推出的全球綠色新政計畫。
福島核災之後,日本的能源政策所處氛圍起了劇烈變化。積極針對日本是否能夠廢核、以及未來的電力系統究竟該是甚麼樣的,展開辯論。開始思考,是不是該學習加速能源轉型的德國。
309全台廢核遊行中,北中南東四地街頭共湧進22萬人,為2000年核四停建續建風波後走入低迷的反核運動重新注入活力。這22萬人究竟從何而來,對於後續的核能論辯又將起什麼樣的影響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