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他山之石—德國經驗的能源轉型與核廢處理」 論壇活動

文/徐健銘 中心博士生暨助理研究員

  福島核災後,德國迅速關閉8座老舊核電廠,並預定在2022年時關閉所有的核電廠,用行動向全世界展現其再生能源發展的決心;如今德國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全國33%,已是德國核能發電量的兩倍,甚至還影響到傳統火力發電產業。再生能源似乎已成德國未來發展之路。

  但德國經驗並非一蹴可幾;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主辦,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與宜蘭人文基金會共同協辦之「他山之石論壇 - 德國經驗的能源轉型與核廢處理」於6月30日(四)於臺大霖澤館舉行,由德國長期投注能源轉型與非核政策擬定與執行之聯邦資深議員霍恩女士(Bärbel Höhn)主講,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徐光蓉理事長與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林子倫副執行長共同與談。來自綠黨的德國國會議員霍恩女士,為臺灣帶來寶貴的德國能源轉型之經驗,作為他山之石的借鑑。

 

0630 event visiting

 

  霍恩女士首先說明德國為何決定轉型。她認為德國在過往歷史的錯誤中,認知到核能電廠與核武是分不開的,若是不要核武,就不應該要核能。這是早年學生運動的想法,也是綠黨的想法。然而不要核能,自然就要提出替代方案。這個替代方案就是再生能源。到了1998年,綠黨對政壇具有影響力便開始擴大這個討論,如何徹底去除核能。德國能源轉型(Energiewende),是德文特別的說法,希望是人民可以負擔的、去除核能的、讓人民有權的、能源民主的、有公民社會參與的能源轉型。議員認為如果可以跟人民一起做能源轉型,這就更加符合民主的真意。而德國也希望成為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領先者。

  她進一步強調永續的議題。作為綠黨,根本上認為地球就是向後代子孫借來的,我們應該要把地球照顧好,交給下一代,也不應該用超過我們應該用的量,我們要替下一代著想,這是綠黨所相信的。她引用瑞典學者Rockstrom等人的研究,說明地球已經在許多面向超過其負荷上限,如生物多樣性的損失。霍恩女士認為也不該只思考永續性,還要實際的行動。她提到科學家已指出不能使用我們全部已知的碳蘊藏量,而是只能使用其中的20%左右,才能避免升溫超過2度C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未來要付的代價會很高,即使是富裕國家也承受不起。

  福島事件後,世界各國對德國發展的解讀一直在改變。一開始覺得德國人是不是發瘋了,然而巴黎公約之後,大家開始覺得德國的作法很有趣。議員指出,92%的德國人支持能源轉型,即使大部份的人都還不夠了解巴黎公約。德國從2009年開始,再生能源慢慢成長超過核能;如今33%的能源來自再生能源,僅有15%來自核能。即使如此,剩下的時間已經不多。德國要在2050年時達成這個目標,也僅剩下35年。

 

0630 event visiting  

  霍恩女士進一步說明火力發電並非好投資項目。她舉出2009年為例。當年油價高、能源成本也高,投資者就想投資火力電廠。她當時拜託投資者不要這麼做,並且指出未來將會賠錢;另外這些建廠行為也受到抗爭。最後2/3的投資計畫最後沒有成真。現在他們也都理解到,當初的燃煤電廠投資都是在賠錢,而今日的德國已經全面轉向再生能源,而且人民喜歡再生能源。當投資再生能源時,人民也會比較支持,特別是太陽能。

  為什麼人民支持呢?因為產能乃是在人民的手中。霍恩女士使用了Prosumer(Producer + Consumer)這個字,人們既是再生能源的生產者也是使用者。再生能源產業創造了37萬個新工作機會。相較之下,採煤在德國可能就1萬多人,核能也1萬多人,再生能源創造的工作機會幾乎是原來的10倍。另外,想要成功就需要跟市政層級和民間領導人討論。這可以創造稅收和提高生活品質。對某些收入低的偏遠地帶或農民,這就可以幫助提高他們的收入。

  在德國,再生能源正在變得有競爭力。即使沒有補助,人們也願意裝太陽能板,超市也願意裝來補助冷卻系統,因為這比直接購電還便宜。相較於此,化石能源則越來越貴。因為再生能源發電越來越便宜,這對台灣和整個亞洲都有很大的優勢。從2006到2014,太陽能板越來越便宜。這就像是德國送給全球的禮物,現在大家就可以從很低的價格開始發展。反觀德國再生能源法剛開始時,為了電網和20年的躉購費率付出極大的成本。

  從數字上來看,德國民眾相當支持再生能源。47%的裝置容量是來自公民和合作社,而四大能源供應業者只佔12%而已,並且他們現正面臨很大的危機。同時,德國全國已有將100個能源城市決定在自己的城市要達到100%的再生能源。在此出現許多積極的地方官員和民間運動者。德國廢核的下一步乃是廢煤,並增加天然氣的使用量來進一步減少排碳。不過,要在35年內達到目標,對德國這樣工業為本的國家也是很大的挑戰。

  第一階段的演講後,徐光蓉教授指出在缺電問題的背後,乃是台灣用電甚高、財務負擔重、電力消費高的問題。而再生能源和溫室效應氣體的管制與法令都留下許多操作空間而缺乏發展誘因。而台灣的自願減量承諾(INDC)則以過高的GDP年成長率算出不合理的基準(BAU)。新任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教授,則以霍恩女士所報告的德國經驗中,指出能源生產可以變成每個人的一件事、可以翻轉整個能源結構。他進一步指出,一方面還是需要正視再生能源也是有些問題需要解決,另一方面也是要提出新能源政策。能源轉型其實是是做得到的,但需要避開過去爭議的複製。未來應該避免犧牲體系,而是共享體系,分享綠能發展的利潤。他進一步希望未來透過辦公室來讓利害關係人有互動

 

0630 event visiting

 

  第二階段的演講,則是由徐光蓉教授進一步介紹台灣核能現況起頭。她指出老舊核能機組、選址上的問題和進而引發的輻射屋與蘭嶼低階核廢料的爭議。另一方面,高階核廢料則面臨用過的燃料棒無處可退、而高階核廢乾貯(dry cask)又讓人失去信心的情況。

  霍恩女士緊接著指出為什麼不該使用核能。她用歐洲的經驗為例子,說明核電廠的成本之高、易受爭議。而福島之前德國政府還覺得可以延役,然而福島之後的民意使之全然改觀。特別是高階核廢料的處理在德國受到相當大的重視。1980年代,專家說可以把核廢料置於Asse這個地方,很安全。但民眾卻看到廢料桶在鏽蝕的照片,就再也不相信了。人人都想把廢料送得越遠越好,德國也有民眾希望重啟選址討論。

  於是,德國政府成立一個委員會,有聯邦政府、科學家、公民社會、邦政府的代表進入,並且按著時間表、設立選址的指標、一步步邁向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其背後的原則乃是國家責任、公平處置、污染者付費。核電廠賺錢需要付出代價來處理核廢,特別是有一個委員會的結論是德國大概要付出500億歐元來處理核廢料,其中240億應該由公司,230億則由政府。公司首先要付所有的公共基金,234億,而213億則是公司關閉核電廠要付出的成本。最終處理之後的維持則是交給政府。

  霍恩女士像是在提醒我們,也向在提醒自己,德國能源公司不斷下滑中的股價迫使人們現在要趕快決定誰來付費否則將來這些公司沒有錢的時候,最終還是要政府埋單。李遠哲院士也在霍恩女士發言後,指出真正的成本要反映在價格上,才能促進能源轉型。

  會後,霍恩女士回答關於德國核電廠除役、工作機會創造、能源教育、能源貧窮等問題。她堅定地表示德國的再生能源發展腳步不會停歇,或許因著選舉和政治的理由會有些影響,但德國再生能源發展的過程並不會因此放慢。尤其,在面對能源教育的問題時,霍恩女士很可愛地回答到「我也是個阿嬤,我也是要為我的孫子女站出來,我也覺得教育很重要!」似乎不言而喻地表明她這些來努力的核心,就在於對未來世代的關懷。至於臺灣究竟是要繼續走化石燃料補貼之路,或是終將走上再生能源之路,最終的決定是掌握在臺灣人的手中,霍恩女士最後如此地提醒著我們。 

 

0630 event visiting

 

Copyright © 2018. 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Risk Society and Policy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