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方政府面臨迫在眉睫的轉型壓力,在中央主導總體能源政策與地方資源、人力不足的困境之下,更應把握自身優勢及外部機會,學習國際經驗,強化地方能源治理能力。
從政府組織的角度,初探縣市政府與能源發展相關的委員會制度、整理有關公眾參與的規定,以作為組織改造的依據,並提供在能源轉型上的參考。
美國環保署歷經40多年設計了一個四步驟的政策框架,來協助跨州空氣污染的評估與管制,才具體實施跨州空氣污染管制措施。空氣污染跨境問題本身相當具有複雜性,對臺灣而言,美國經驗有許多得以參照之處。首先要肯定,跨域空氣污染雖然複雜難管,但為了健康與環境品質絕對要管,美國經驗也告訴我們可以管。
在臺灣氣候變遷、空污治理的時刻,由富邦金控贊助,臺灣大學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財團法人富邦文教基金會一同打造「富邦全球化講堂」...
如何扭轉威權體制餘緒下專家政治所造成的「僵局風險治理」?政府與社會之互不信任,為臺灣近年最大的挑戰。 氣候變遷威脅形塑了全球治理與社會轉型挑戰...
環保署的測站數量有限,監測的是較大或特定區域的空氣品質;微型監測的出現與技術革新,可以廣泛布點並隨時監測小範圍的空氣品質,強化公民參與及知情權。
Ortwin Renn教授現職為德國知名智庫國際前瞻永續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ustainability Studies, IASS)的科學主任。其於科隆大學取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後,致力於風險治理(risk governance)的相關研究...
不同族群、地區的用電需求與供給呈現多元樣態,為落實供電保障或「用戶用電權益」,電業管制機關需有更積極的監督與管理方式,讓人人得以享有永續能源...
環保署的測站數量有限,監測的是較大或特定區域的空氣品質;微型監測的出現與技術革新,可以廣泛布點並隨時監測小範圍的空氣品質,強化公民參與及知情權...
Gwen Ottinger 為美國卓克索大學政治系/科技與社會中心副教授,長期關注美國受空氣污染社群的環境正義問題,親身與在地社群聯繫交流,協助發展公民科學,並進行社區培力活動...5月9日(二)「環境正義、社區培力與公民科學」地點更改至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713會議室
2017年4月19日,中心於台大社科院頤賢館舉行「環境訴訟與公民科學」沙龍對談活動,並由中心研究員杜文苓教授主持,邀請台西鄉六輕污染傷害聯合求償自救會黃源河會長...
環保署去年啟動環評修法,將增訂社會影響評估,希望廣徵民意、減少社會爭議。然而日前聯合報刊載,行政院將於五二○前公布環評法修正草案,並拋出回歸美國法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