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風險中心自2022年開始進行企業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調查,每年持續深化議題,今年(2025年)已邁入第四年,在原氣候財務揭露調查報告架構下,首度強化永續金融、並加入勞動人權與盡職調查等面向
在國際永續金融平台於2021年發布歐盟和中國主導的「共同分類標準-氣候變遷減緩」報告後,各國紛紛加速擬定永續分類標準的議程。其中,新加坡不僅在CGT基礎上制定分類標準,更進一步在2023年12月推出「新加坡-亞洲分類法」。
「永續金融評鑑」,係利用評鑑制度評估各金融機構的ESG推動績效,鼓勵表現優良業者發揮標竿功能,藉此引導所有金融業者逐步落實永續目標。事實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推動永續金融評鑑,就是期盼國內金融業者更重視永續發展,從而在擬定永續經營策略時,能跟我國永續政策重點及監理方向同步。自2022年底發布評鑑指標、2023年底公布首屆評鑑結果,如今已邁入第二屆作業期程。
聯合國於2006年發佈「責任投資原則」,並且支持「機構投資人」將「環境、社會與治理」納入投資決策的考量,並且瞭解ESG因素對於投資組合績效的影響。因此ESG投資出現在國際文件當中並且作為一種投資行為。而責任投資符合投資人、金融市場、環境與社會的長期利益,聯合國鼓勵投資人進行責任投資,以提升報酬與管理風險。亦即責任投資目的在於促進永續發展目標,並減少因為投資對於ESG的負面影響。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自2022年開始進行企業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調查,在富邦金控持續贊助支持下,於2023年擴大調查範圍,於今(2024)年延續深化此重要議題,並在6月5日...
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自2022年開始進行企業氣候相關財務揭露調查,在富邦金控持續贊助支持下,於2023年擴大調查範圍,於今(2024)年延續深化此重要議題,並在6月5日...
全球各地的政策制定者採用各自永續分類標準,部分國家正在擬定各自的分類標準,幫助投資者、企業和金融機構識別和支持環境友善投資。然而,不同國家和地區對於永續經濟活動的定義不同,也使國際間永續投資面臨挑戰。
愛護地球,也能同時賺錢,把挑戰變成創新的動能,這是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產業氣候風險研究團隊合作的「碳競爭力100強」調查的起心動念。今年,我們從近千家上市公司中,篩選出符合評選資格的401家企業,再比較其公開揭露的碳排、營收資料,並回收194份上市企業調查問卷評分後,選出100強企業。
近來台灣各界興起2050淨零碳排議題,相關的ESG、碳盤查、碳定價等課程相當踴躍,尤其去年3月底政府發布臺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並於今年初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確立碳費機制等,似乎各項轉型推動充滿活力。然而,根據臺大風險中心連續對產業2022年、2023年就揭露氣候財務報告(TCFD)的調查,以及對高碳排產業的分析來看,卻呈現不同的樣貌。
200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及其環境法中心出版專書《Governance for Sustanability[1]》,將「永續治理」定義如下:「連結生態公民、治理的體制與規範的一套成文與不成文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