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在本世紀末前希望達成的永續發展及氣候韌性世界,究竟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對全球的氣候及環境運動者來說,2025年是極為重要的年份。從今年到2030年的五年間,我們所投注的心力、資源及行動將定錨全球2050淨零排放的成敗,也將對未來世代造成絕對影響。
自從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將地熱能列為前瞻能源之一後,台灣地熱發展便已如火如荼進行。台大風險中心(下稱風險中心)受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下稱地熱協會)邀請,協辦「2023公民地熱論壇及北部地熱參訪」,並作為觀察者實地參訪新北金山四磺子坪先導地熱電廠與鑽井施工平台,然後於10月24日至26日參與在台東縣及高雄市舉辦的3場公民地熱論壇。
台灣中油(下稱中油)將於今(在苗栗通霄鐵砧山地區啟動的碳封存試驗,代表碳封存從研究室裡的電腦模擬走入現地實際操作,本文透過整理中油歷年在鐵砧山地區的相關環評書件,以及訪問中油探採事業部,向讀者介紹中油與鐵砧山地區的淵源、選擇此地做為碳封存試驗場址的原因,以及中油將如何面對碳封存所引起的社會溝通。
氣候變遷在台灣人們的眼中,不是個新鮮,也不是個陌生的話題,人人都可以說出一二,「知道」的能力高。然而就與許多環境議題一樣,從知道,到知識,到素養、價值,既不相等、也不相近。而事實上,根據2022年台灣的氣候變遷素養與資料庫建置計畫的調查報告
在我國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民眾參與程度」已成為決定能源轉型目標達成與否的重要關鍵之一,而觀察公民電廠推動態樣,不論是由地方政府主導發起、公民自主發起或系統業者發起,在推動過程中,政府、民眾(包含相關利害關係人)與系統業者三方間的溝通與協調尤為重要。
在全球淨零風潮下,推動「不遺落任何人」的能源轉型將是落實永續發展的關鍵。正如2021年國際能源署「以人為本的全球清潔能源轉型委員會」所呼籲,打造更好的能源未來應將「人」置於轉型的核心。
2022年迄今的俄烏戰爭,俄羅斯以飛彈轟炸烏克蘭,導致烏克蘭電力基礎設施毀壞、諸多區域大規模停電,進而影響冬季暖氣供應、居民可能逃離住所或是凍死,Independent(2022)、BBC(2022)先後報導:烏克蘭官員指出俄羅斯的戰爭行為是「能源種族滅絕」。
名列G7唯一亞洲國家,日本在2020年宣示2050年淨零減碳減半50%。該如何實踐目標?如何實現?在疫情解封,搶著買機票前往日本前,先來趟永續淨零之旅,參考「日本模式」淨零行動。
2021年4月22日總統承諾2050淨零轉型為臺灣的目標,在各界高度期待下,不到一年的2022年3月30日,國家發展委員會就公布了「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行政院並於2022年4月21日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送立法院審議,若稱2022年為「臺灣淨零元年」也不為過。
2015年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和全台多個NGO共同組成「能源轉型推動聯盟」,針對地方政府能源治理能力進行評比,今年為了因應國際淨零趨勢,新增氣候及淨零指標,並且首次納入離島縣市。